門診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患者:
整天很疲憊沒精神,手腳冰涼還怕冷,明明很虛,但是吃點補品又容易上火,動不動就口腔潰瘍,臉上長痘,還容易拉肚子。
中醫稱這種情況為“上熱下寒”,而導致上熱下寒的原因,多半跟脾胃有關。
今天,邀請到宏韻中醫唐永祥主任,給大家分享一個名方,從脾胃的角度打通中焦,交通心腎、引熱下行。
中醫上,把人體劃分為上中下三焦。中焦脾胃,處于重要的樞紐位置,脾主升清,胃主沉降,一升一降之間,發揮了上通下達的作用,調暢了周身氣機。
當長期飲食不節、壓力過大時,脾胃運化能力下降,中焦堵住了,就會:上半身:心火無法下降,出現口腔潰瘍、失眠、面部痤瘡下半身:腎水不能上濟,引發腹瀉、腰膝冷痛、女性痛經
那怎么辦呢?
上熱下寒的調理核心在于平衡。單純用清熱藥會加重下半身寒癥,只用溫補藥又會助長上火癥狀。
正確的思路是打通中焦,讓寒熱平調,而甘草瀉心湯就可以幫到我們。
甘草瀉心湯
組方:炙甘草、黃芩、干姜、半夏、大棗 、黃連。
?炙甘草修復胃腸黏膜,緩解胃痛、腹瀉、干姜、大棗溫煦中焦,改善吃冷食后腹痛、腹瀉,三藥協同能溫中散寒,固住脾胃正氣。
?黃連、黃芩可以清除上焦實熱,掃除阻塞中焦的痞塊、結節等。
?半夏能夠化解痰濕積滯,改善胃脹、反酸。
整個藥方寒熱、升降同用,通過溫暖脾胃、清除郁熱、化解積滯,恢復脾胃升降功能,使上焦火降、下焦寒散,最終達到寒熱平調的狀態。
分享一則門診案例:
37歲的黃先生,長期加班熬夜到凌晨,白天頭暈乏力,還經常反復口腔潰瘍、額頭下巴長紅腫痘,一吹冷風就膝蓋酸痛,吃點辣的涼的就拉肚子。
唐永祥主任看他舌尖紅,舌中裂紋,舌根白膩,辯證為中焦瘀滯,上熱下寒證。
于是在甘草瀉心湯的基礎上加減開方治療,并叮囑不要熬夜。
兩周后復診,痘痘消退,口腔潰瘍沒復發,大便也成形了,但吃生冷仍輕微腹瀉。
繼續隨癥加炒白術調方鞏固脾陽,堅持服用三個月后,頭暈乏力,膝蓋酸痛的情況得到了極大改善,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好了不少,吃生冷也不拉肚子了。
上熱下寒不是"虛不受補",而是身體能量卡在了半路。把脾胃這個"交通樞紐"理順了,火能暖腎,水能潤心,身體自然告別"冰火兩重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