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初,李先念奉中央指示,帶領紅西路軍左支隊撤往新疆。途中,他從一位來自安西的商販口中得知,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安西,僅有敵軍一個排駐守,
部隊攻克那里不成問題,且能取得較大補給,便于直趨新疆,因而改變了原定經敦煌入疆的計劃
西路軍左支隊于4月20日凌晨從石包城出發,向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安西挺進。
但剛進入平川,便遇到了一場罕見的"黑風"。遮天蔽日的暴風卷著沙塵、石粒,狂嘯漫舞,大地頓時變成一片黑暗世界。
指戰員們被風沙刮得睜不開眼,站不穩腳,靠互相牽扯攙扶,踉踉蹌蹌地摸索前進。
李先念怕隨身的小號兵、警衛員掉隊,叮囑他們拉住戰馬和騾子的尾巴走。
幾個小時的"黑風"過后,戈壁灘上積滿厚厚的沙塵,人人的臉上、身上像是涂上層顏料似的。
為爭取先機,部隊晝夜兼程,于22日抵達磨菇臺。磨菇臺的萬佛峽,不僅是片風光秀麗的戈壁綠洲,且有座遠近馳名的道教古剎。
紅軍到達后,李先念、程世才等見了道長郭元亨,向他宣傳紅軍的宗旨和任務,希望得到他的幫助。這位道長對紅軍的處境十分同情,慷慨允諾支援紅軍。
共捐助了小麥千斤、面粉200多斤,還有黃米、胡麻油、硝鹽、牛羊、騾馬等。這無疑是雪中送炭,使左支隊全體指戰員深受感動。
臨別前程世才代軍長特地給郭元亨道長打了個收條,告訴他將來憑這張收條就能找到紅軍,得到紅軍的幫助;革命勝利了,物資一定會歸還。
4月24日,左支隊到安西城南25華里的十工村,準備攻城。馬步芳已判定紅軍"似將向嘉峪關外奔入安西、敦煌,西入新疆,"嚴令各路人馬尾追堵截。
23日,駐防肅州的馬步康旅奉命派出一個團的兵力,于當晚進駐安西。原在石包城向紅軍提供情報的商販,發現敵人增兵,便趕忙出城向紅軍報告。
但工委會一致認為,敵人不可能獲悉左支隊的行蹤和計劃,"增兵"之說有詐,商販可能是敵人派來的奸細,便不問三七二十一,把這位商販押起來審訊,決定仍照原定計劃當夜攻城。
安西縣城面積不大,但城墻均系黃黏土筑成,又高又厚,易守難攻。李先念、程世才將部隊分為兩個梯隊,于當晚從城東和城西發起進攻。
但第一梯隊剛進至安西城東關,即遭守敵的猛烈反撲,山炮、迫擊炮、機關槍吼聲大作,火光遍地。
第二梯隊向城西門進攻,亦遇到敵人密集火力的壓制,幾次沖鋒均未成功。
程世才回憶說:"事實已經證明,那位老鄉(商販)的話一點不假,如果沒有一個旅以上的敵人,就不會有這樣的炮火,再堅持進攻,就必然要招致全軍覆沒的后果。
我和李先念交換了意見,立即停止攻城,向通向新疆的必經之路﹣﹣王家圍子轉移。"
攻打安西失利,主要原因在于未弄清敵情的變化,以為只有一個排的兵力防守。
有些回憶文章把攻打安西說成是李特決定的,李先念對此糾正說:"安西是我決定打的,不能說責任在李特。"
西路軍左支隊連夜撤離安西,轉移到王家屯莊。天剛放亮,便被追敵包圍。激戰一天,夜間突圍而出。
急行軍90里,于4月26日拂曉到達白墩子。李先念令部隊停止前進,準備早飯,但追敵又至。
部隊且戰且走,下午到達白墩子西北50里的紅柳園。這里是甘肅進新疆的必經之地,只有幾家客棧供來往的旅客食宿。
剛到不久,便又遭到追敵的包圍。數百名敵騎兵分左右兩路,把支隊夾在中間,紅軍指戰員再次與敵展開激戰。
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等研究決定:一定要堅守到黃昏再突圍,否則就會全軍覆沒;為了防備萬一,僅有的一部電臺立即毀掉。
殺到天黑,左支隊犧牲上百名指戰員,敵人損失更重。李先念見突圍時機已到,遂下達了命令:
以二支隊留在山口擔任阻擊任務,掩護一支隊和總部突圍后再撤離,兩隊人馬到星星峽集合。當一支隊和總部機關突圍時,被敵騎分割開來。
一部分人沖向甘新公路,沿著路邊的電線桿子西進。李先念、程世才、李卓然、李天煥等五六十人在向導的帶領下翻山進入了戈壁灘。
他們人不歇腳、馬不停蹄,一氣走了大半夜,見追敵已被甩掉,才停下來休息。號稱"死亡之海"的茫茫戈壁大漠,像座光怪陸離、變幻莫測的魔窟,易進而難出。
白天,烈日當頭,氣溫驟升,地面的礫石滾燙,烤得人汗流浹背,如坐蒸籠;
遠遠望去,不時還會出現沙漠綠洲的美麗幻影,吸引人們去追尋、接近,而愈是向它接近,它卻愈會向更遠處移動,直至人們迷失方向,步人死亡之途。
夜晚,月光清幽,氣溫驟降,達零下二三十度,凍得人渾身麻木,如墮冰窖。一天之內,氣候數變忽而晴空萬里,一望無垠;忽而風沙彌漫,難辨東西。
李先念一行,強忍疲憊、干渴、酷熱、嚴寒、風沙的襲擊,行進在戈壁灘上。
因為缺水不得不靠喝馬血、人尿維持生存。走了不到兩天,一陣飛沙走石過后,連向導也迷失了方向。
幸虧李先念身邊有個指北針,走一程他就掏出來看一看,帶領隊伍朝著西北方向前進。
人人瘦得皮包骨頭,蓬頭垢面,兩眼血紅,嘴唇干裂,連說話都沒有力氣。
有的帶著傷疼,有的發著高燒,有的累倒在地躺一會兒再走。大家只有一個心愿:走出絕境,早日到達新疆,回到黨的溫暖懷抱。
當時,工委會進行討論,有兩種意見:一是退出戈壁灘,沿著公路向星星峽前進;一是與其退回遭敵追殺,還不如忍受一時的困難,走出這段大漠地帶。
李先念經過反復考慮,緩緩地說:"還是偵察一下再決定怎么走吧!我們能走到這個地方,也不是個簡單事,這步棋得慎重??!"
過后,他派偵察參謀簡佑國帶上幾個人先行,偵察行進路線,又去征求戰士們的意見,
戰士們的回答很干脆:"李政委走到哪里,我們跟到哪里,再苦再累也不怕!"
李先念望著一張張形銷骨突的灰黑臉孔,聽到他們忠誠革命的共同心聲,心潮起伏激蕩,久久難以平靜。走到第二天下午,在山腳下發現了一個水塘。
大家興奮地一擁而上,扒在塘邊,喝個不休,人人肚皮都鼓了起來。老向導告訴大家:前面不遠就是星星峽了。
焦渴難忍的隊伍,一下喝足了水,行進中又充滿了活力。走著走只見遠處塵土飛揚,有人判斷說:那是汽車!
李先念、程世才令部隊準備戰斗,連發了兩槍,車頭上有人高喊:"不要打,是自己人!"
還扯下一塊紅布,來回地搖晃。李先念用望遠鏡觀察,說:"別打別打,車上那不是楊秀坤嗎?"
等大卡車到近前,八十九師副師長楊秀坤等人跳下車來,與李先念等人緊緊握手、擁抱,眼含熱淚,激動地說:"我們找得好苦哇,這下可找到你們了!"
幾十個人圍成一團,歡呼雀躍。原來,楊秀坤等另一部分人從紅柳園突圍后,順著甘新公路西行,已提前到達星星峽。
他們日夜為軍首長的"失蹤"而焦急,經與盛世才部邊防站的負責人協商,每天都要坐汽車到戈壁灘上轉來轉去地尋找。
當天下午,李先念等人乘車抵達星星峽。這時,黨中央代表陳云、滕代遠從迪化(今烏魯木齊)趕來,熱情迎接和慰問西路軍指戰員。
這支隊伍,共有427人,后利用盛世才與我黨的統戰關系,在迪化組成"新兵營"學習,成為我黨我軍的第一批軍事技術骨干。
毛澤東對李先念在西路軍建樹的功績和英勇奮斗、頑強不屈的革命精神,曾給予高度評價:"李先念是不下馬的將軍。"
徐向前元帥在《歷史的回顧》中也說:"李先念受命于危難時刻,處變不驚,為黨保存了一批骨干,這是很了不起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