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候,我是被“全村的沉默”養大的
我是在蘇北的農村長大的,那是一個表面平靜、實則到處藏著刀子的地方。
父親是個憨厚的莊稼人,話不多,干活多,情商不高,經常被人利用,不知道耶害怕拒絕別人,老好人一個。
可就是這么一個老實巴交的人,經常被別人當面數落、背后嘲笑。不是因為他人品不好,只是因為他“混得不好”。
那時候我還小,常常搞不懂大人們的一句話、一個眼神,為什么讓我渾身不自在。
有時父親在外面受了氣,回家就悶頭抽煙,一根接一根,眼神里全是“認命”。我看著他低頭的背影,心里只剩下一個念頭:這就是做男人的樣子嗎?
后來我才明白,在我們那個地方,一個男人的價值不是看你有沒有擔當,不是看你對家庭多好,而是你有沒有權力、有沒有錢、有沒有被人怕過。
你混得好了,人人都來拍馬屁;你混得差了,哪怕是親戚,也懶得正眼看你。
父親混得不好,于是我們整個小家,都是“低人一等”的。別人對他的輕視,也會順便落在我這個孩子身上。
在村里走路要躲著點“臉面大的人”,說話不能太響,衣服不能穿得太新,不然就會被說“裝”。
我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里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忍著”,學會了“你低頭了,才不會被揍”。
長大后我才知道,那叫情感剝奪感,那是人在沒有尊嚴感的環境里,逐漸變得敏感、恐懼、壓抑的開始。
可那個時候,沒有人告訴我什么叫“尊嚴”,更沒人告訴我:你可以不出名,但你不能失去方向感。
二、為什么底層的“互害文化”那么嚴重?
我年紀越大,越發現那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氣質,其實不是我家的特例,而是我們整個底層社會的普遍存在。
它有一個名字,叫做互害型社會。
你有沒有發現,中國很多地方的窮人之間,關系不是互幫互助,而是互相拆臺。
你只要過得比別人好一點,就會有人說你“走歪門邪道”;你如果出去見了世面、回村講話多用點普通話,就會被說“你翅膀硬了,看不起我們了”;你在飯桌上少喝幾杯,就會有人說你“耍大牌”。
我以前不明白這是為什么,現在看明白了,這是底層資源稀缺下的本能防御機制。
在一個沒有制度保障、沒有階層流動、沒有安全感的社會結構里,人們沒有辦法相信“別人好了自己也能好”。
他們只會相信:別人變好了,意味著我又落后了一步。
于是,嫉妒變成了一種常態,冷漠成為了保護色,打壓別人是為了確認自己還“不是最差的那個”。
更糟的是,這種“互害文化”,不光體現在陌生人之間,更體現在最該彼此溫暖的親戚、鄰里、同事、家庭成員之間。
這就是中國底層社會最悲哀的地方:越窮越自私,越苦越互害,越需要團結,越擅長分裂。
三、感情被利益取代,親情變成籌碼
中國很多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是沒有真正親情的。
我不是說他們不疼孩子,而是他們不懂什么叫尊重孩子的情緒,不懂什么叫健康的愛。
在那個年代,父母之所以生你,是希望你將來養他們老,是希望你能考上大學“光宗耀祖”,是希望你能給這個家“爭臉”。
他們愛你,是有條件的。他們不說,但孩子心里早就知道。
你只要沒本事,他們就會失望、羞恥,甚至怒罵你;
你只要掙到錢了、出人頭地了,他們立馬換一副嘴臉,滿村炫耀。
在這種模式下,孩子不是被無條件接納的個體,而是家庭利益的延伸物,是籌碼,是工具。而這樣的家庭,長大后的孩子,情感一定是扭曲的。
他們要么活得極度自卑,要么走上極端要強;要么不相信感情,要么壓根不知道什么是愛。
這種人,走到社會上,就變成了另外一群“情緒危險者”,繼續在單位、公司、家庭中展開下一輪互害。互害文化,就是這么一代一代被復制下來的。
四、當了父親之后,我終于明白:不能再傳下去了
我也有了孩子,三個。
有一天,孩子問我:“爸爸,什么叫親戚?” 我愣住了。我腦子里浮現的是小時候那些冷眼、那些飯桌上的嘲笑、那些在父親背后議論他“窩囊廢”的舅舅叔叔們。
我沉默了一會兒,最后說:“親戚,是跟你有血緣關系的人,但不一定對你好。”
那天晚上我睡不著。我想了很多。
我知道我不是在恨那些人,我是在痛我自己的童年。那種“你還沒長大,就已經被看不起”的感受,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而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哪怕只是感受一次。所以我下定決心:我不能讓他們也在這種環境里長大。
哪怕代價是孤獨,是離開,是背負誤解,我也要為他們重新設定人生的秩序和邊界。
我要告訴他們:
? 你不需要活成別人的樣子;
? 你不用討好任何“看不起你的人”;
? 你不靠權勢,也能被尊重;
? 你可以不強大,但你必須有信念。
我不想讓他們像我一樣,四十多歲才學會怎么愛自己,四十多歲才敢說出心里話。
五、不是逃避,而是重建
有人說我變了,說我“嫌貧愛富”、“背叛了農村”、“太現實”。
我笑了。
你知道嗎?一個人混得好了,最先變臉的,不是陌生人,而是你那些從小一起長大、跟你吃過飯、喝過酒、稱兄道弟的“熟人”。
當你在底層時,他們看不起你;當你爬出來了,他們又說你“變了”。
但他們從不問一句:你是怎么爬出來的?你吃了多少苦?你熬了多少夜?你到底在逃離什么?
他們不關心。他們只是擔心你變好了,就再也不和他們一樣了。所以我不解釋,我只做選擇。
我知道,我做的不是“離開”,不是“出走”,而是精神上的重建。
我在為自己、為孩子、為家,重新建構一個“不靠互害就能活下去”的生活系統。
不是逃避這里,是逃避某些“系統性的惡”。
不是拒絕親情,是拒絕那些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的“綁架”。
不是冷漠,而是終于明白——愛,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交換。
六、寫給還在互害環境里掙扎的你
你可能也來自那種家庭:
父母不理解你,親戚嘲笑你,朋友比你還盼你失敗,身邊沒有一個能真正支持你的人。
你可能現在還在忍、還在撐、還在壓抑自己那點微弱的夢想和自尊。
你也可能,正在被人羨慕,卻無人理解。
我想告訴你:
? 你沒有錯;
? 你不是怪胎;
? 你只是太早感受到了現實的冰冷;
? 你只是比別人更早覺醒,更想活得真實。
這個社會不是沒有希望,而是希望太稀缺,分不到底層。所以我們要靠自己。
我們要靠覺醒、靠行動、靠彼此,重新建立一個“信得過人性”的空間。
從我們開始,不再互害,不再沉默,不再將自己的傷口留給下一代。
這是我的故事,也可能是你的。
我們走出的是一個地方,告別的是一套思維,重建的是一個家庭,守護的,是下一代人的靈魂。不為爭一口氣,只為不再把那口氣傳給孩子。
鴻彬
2025 年 5 月 5 日凌晨 12:27 于深圳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