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蹲在田埂上,盯著手機里的立夏時間直皺眉。13時56分57秒,正好是下午,他想起老爹生前常說的“下午立夏熱死牛”。田里的玉米苗剛躥半尺高,正等著雨水滋潤,可天氣預報說明天沒雨。
老輩人傳下的農諺像本活賬本,啥時候種啥時候收,全看節氣臉色。“立夏落雨,谷米如雨”,這句掛在嘴邊的話,讓多少代人盼著立夏的雨。可如今氣象衛星盯著天,灌溉渠通到地頭,老講究還能管多少用?
村東頭李叔在微信群里發視頻,自家魚塘正撒網,“立夏東南風,四十五天張魚網”。
他說早上看風向變了,趕緊備網,沒想到真撈著不少。西邊王嬸在院子里煮立夏蛋,白殼蛋在鍋里翻滾,“立夏吃蛋,石頭踩爛”。孫子嫌這話土,王嬸卻執意要煮,說吃了蛋夏天干活有力氣。
鎮上農技站的小劉來村里講課,說現在種姜不一定要等立夏。
可老張發現,按老日子種的姜苗,就是比提前種的壯實。“立夏不下,無水洗耙”,隔壁村的老李望著干裂的田埂嘆氣。
他沒按農諺提前蓄水,現在水泵抽不上水,急得直跺腳。城里來的農業專家說,氣候變了,農諺得跟著調。
但村里的老人反駁,節氣是老祖宗掐著指頭算出來的,差不了。超市里的西瓜堆成山,年輕人早忘了“立夏不吃瓜,瘦成猴兒爬”。可張嬸還是買了個大西瓜,說應個景,心里踏實。
麥田里的麥穗開始灌漿,農技員提醒要澆水,別信“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但有經驗的老農知道,節氣到了,莊稼的需求比鐘表還準。村口的大槐樹下,幾個老人湊在一起嘮嗑,說起“立夏不熱,五谷不碩”。
今年立夏后氣溫蹭蹭漲,他們又擔心熱過了頭,莊稼受不了。鎮上的天氣預報天天更新,可老人們還是習慣看天看云。
他們說,儀器是好東西,但老輩人的觀察,是刻在骨子里的經驗。老張站在田頭,看著遠處的烏云慢慢聚過來,心里突然盼下雨。不管農諺靈不靈,莊稼人總盼著風調雨順,這心思沒變過。
李叔的魚塘漸漸熱鬧,王嬸的立夏蛋擺上餐桌,老李還在找水。不同的田埂上,同樣的節氣里,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和土地對話。
現在的種地人,手機里裝著天氣預報,心里記著老輩的叮囑。
他們知道,時代變了,可土地的脾氣,總有些不變的規律。
就像老張,雖然用著灌溉設備,卻還是會在立夏這天看看風向。
他說,老講究不是死規矩,是和土地打交道的老智慧。當城里的年輕人討論立夏該吃什么時,田埂上的人更在意節氣的信號。那些流傳千年的農諺,是經驗也是牽掛,連著過去和現在的種地人。
時令就像老鄰居,來得準時,帶著老一輩的叮囑,咱種地的人,心里總得裝著這份敬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