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王嬸就在院子里搗鼓竹篩子,說是要曬新收的麥子。今兒個5月5日,立夏,日頭見長,蟬鳴也跟著冒了頭,老輩人說這是夏天真正來了。
村口老槐樹下的石磨盤旁,幾個大爺正嘮嗑,話題全繞著“立夏該做啥”打轉,聽得人直犯迷糊。“立夏三天遍地鋤”,張叔扛著鋤頭往地里走,說田里的草比莊稼竄得還快,耽誤不得。他蹲在地頭扒拉泥土,說鋤頭下去能松土保墑,地溫升得快,玉米苗才能長得壯實,這是老祖宗傳下的種地帶娃。
可隔壁小李卻笑他老腦筋,說現在都用除草劑,犯不著費這勁,爺倆為此沒少拌嘴。
老輩人常說“夏不坐木冬不坐石”,這話聽著土,細想卻藏著門道。梅雨季剛過,木頭凳子看著干,摸上去潮乎乎的,村里李奶奶總不讓孫子坐門檻,說潮氣鉆了骨縫,老了要吃大虧。年輕人嫌麻煩,可下雨天路過衛生室,總見有人貼著膏藥揉腰,不知是不是坐了濕木頭的緣故。
“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這場景現在少見了,可趙阿姨家還留著老木秤。她非要給全家挨個稱重,說老一輩傳下的規矩,記下體重是盼著家人一夏平安,胖瘦都是心頭牽掛。
兒子笑她迷信,她卻板著臉說:“過去窮,稱個體重是看有沒有虧了身子,現在日子好了,圖的不就是份念想?
”孩子們最盼的是斗蛋,五顏六色的網兜里掛著雞蛋,碰來碰去笑聲響成一片。奶奶說“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煮蛋時還要放核桃殼,說是能去暑氣,護著娃平安過夏天。可現在超市里雞蛋品種繁多,年輕媽媽們犯了難:老法子煮的蛋,真比營養補品管用?
飲食上的講究更是不少,“立夏嘗三新”,各地說法不一,有的吃櫻桃青梅,有的啃竹筍蠶豆。
王大爺家煮了紅棗姜湯,說“冬吃蘿卜夏吃姜”,趁熱喝下去發汗,整個夏天都有精神頭。
年輕人嫌姜湯辣,轉頭買了冰鎮飲料,可一到下午就犯困,不知是不是沒聽老人言的緣故。
爭議就像夏天的蟬鳴,總在耳邊繞。有人說老規矩是封建迷信,跟不上時代;有人卻覺得,這些習俗里藏著對日子的敬畏。
就說“躲夏”吧,老人小孩孕婦要避開正午太陽,乍一聽像小題大做,可年年都有貪涼中暑的新聞,讓人不得不琢磨其中道理。田里的玉米苗正瘋長,地里的老鋤頭和地頭的除草劑默默對峙,仿佛在訴說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我個人覺得,這些立夏的講究,像一壇陳年老酒,乍聞不顯眼,細品卻有味。
它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老輩人在漫長歲月里琢磨出的生活智慧,藏著對土地的敬畏,對家人的牽掛。就像張叔堅持鋤草,不為別的,就圖個心里踏實,覺得順著節氣走,日子才穩當。
如今的夏天,空調代替了蒲扇,冰箱換掉了井拔涼水,可有些老習慣,還是在不經意間冒頭。
路過便利店,看見有人買了雞蛋往家走,說是給孩子煮立夏蛋;巷子里的老裁縫,還在納著五彩線的蛋兜。這些細碎的堅持,讓立夏這個節氣,不光是日歷上的一個標記,更是帶著人間煙火氣的日子。
末了,想問一句:老輩人說的這些立夏講究,您家還留著幾樣?
是那桿老木秤的刻度,還是竹篩里待曬的新麥?亦或是記憶里奶奶煮蛋時的煙火味?
不管信與不信,這些習俗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線,把過去和現在連在一起,讓每個立夏都有了不一樣的滋味。夏天來了,日子長了,愿這些老講究,能給您的夏天,添一份安心,增一絲暖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