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大學的同學指名要求我幫他買些古鎮朱家角煙熏的“牛踏扁”灸毛豆。
“牛踏扁”,這名字聽起來質樸又憨實,帶有鄉野田間的泥土氣息。我小時候曾聽外婆說起過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南地區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一位勤勞善良的青年農夫,為了拯救家中僅存的毛豆苗,每天不辭辛勞地去幾十里外挑水澆灌。一天,他實在太過疲憊,在田間打盹,沒想到自家的老牛掙脫了韁繩,闖入了毛豆田里。等到農夫驚醒,為時已晚,老牛在豆田里肆意踩踏,把原本整齊的豆苗搞得一片狼藉。青年農夫滿心絕望,覺得今年的收成將化為烏有。然而神奇的是,凡被牛踩踏過的豆苗,不但沒有枯萎,反而在日后生長得更為茁壯,豆莢里躺著更為粒粒飽滿、形狀扁平的大豆子。這些豆子不僅產量高,而且口感更為香糯獨特。收獲后,青年農夫把青綠毛豆饋贈給鄉親們,大家將其戲稱為“牛踏扁”。
小時候,我在河姆渡畔的外婆家古鎮生活,每到“牛踏扁”毛豆成熟的季節,總會隨外婆穿梭于田間地頭,精心挑選那些飽滿圓潤的豆莢。我學著外婆的樣子,在一棵棵毛豆藤間穿梭蹦跳,快速地采摘著。那時的我,對這長長的豆莢充滿好奇,總是迫不及待想剝開,看看里面的豆子,聞聞它的清香。外婆總是笑著阻止我:“別急,等回家煮熟了,味道更香。”到了家中,我和外婆在竹籬笆邊,手指靈活地剝開豆莢,讓一顆顆飽滿的毛豆滾落出來,好似聆聽“牛踏扁”訴說那悠悠歲月中豆子成長的故事。
江南人的生活重儀式。外婆烹飪“牛踏扁”的過程,隆重而又充滿喜感。她將毛豆洗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鹽和一小把茴香和桂皮,說是給“牛踏扁”點魂,隱含著她老人家對食材的敬重。隨著灶堂里火苗的跳躍,鍋里漸漸地飄出帶有泥土芳香的誘人味道。那香氣,混合著“牛踏扁”的清香,茴香、桂皮的醇厚,彌漫在外婆家的整個院子里,成為我童年最難忘的味道。煮熟后的“牛踏扁”毛豆,顏色變得更加深沉,帶有清新的翠綠。我輕輕地咬開,軟糯的口感瞬間在舌尖上散開,先是淡淡的咸香,隨后是豆子本身的清甜,層次豐富,口感獨特,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懂得菜肴烹飪的外婆,還常常會在“牛踏扁”上翻花樣。有客人來時,她會泡制“熏豆茶”,在綠茶中加入熏青豆、胡蘿卜絲、橘子皮。那咸滋滋的茶水,不但有味道,而且解渴,讓人喝了補充鹽分和營養。后來,我插隊于青浦白鶴古青龍鎮農村的上海蔬菜基地,得知“牛踏扁”也分好幾個品種,其中一種有“眼眉毛”的“紫羅豆”,燒熟后整個豆子會發紫。“牛踏扁”燒“六月黃”青蟹、炒絲瓜和雞蛋等更是聞名的佳肴,“牛踏扁”的相融性可以創造許多舌尖上的美食。
傳說中,青年農夫因為心地善良,最后與同村的紡織能手巧珍姑娘通過“牛踏扁”結緣。還有民間傳說,出生于青浦的管道升與湖州的趙孟頫,除了書畫傳情之外,也曾通過自制的“牛踏扁”灸毛豆,上演一段“你儂我儂”。而生長于朱家角的南社詩人陸靈素與江南義士劉三的戀情,也達到了“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的境界。
“牛踏扁”毛豆,這顆鄉野饋贈的珍寶,如同江南的“紅豆”,它雖沒有華麗的外表,卻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最本真的味道,堅韌而從容。對我來說,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那扇通往童年與故鄉的門,慰藉我尋夢江南的心靈。所以,我常常喜歡用“牛踏扁”,這一吉利且有美名的江南“相思豆”,作為伴手禮送人,傳遞人世間的溫情。
原標題:《晨讀 | 曹偉明:牛踏扁,江南相思豆》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史佳林
來源:作者:曹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