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上長滿了銹斑,就像記憶里,時不時冒出來的虛線;故鄉越來越清晰了,仿佛底片上,留下來的幻影。杭州的初三學生張瀟冉,他筆下的烏蘭察布,僅僅用了二十頁作文紙,卻帶來了高達六億次的傳播量,讓這座在內蒙古的小城,在一晚上就變成了大家熱烈討論的中心。
一篇《舊軌還鄉》,并無華麗之辭藻,僅在綠皮火車的搖晃之際蘊含著鄉愁。不過正是這份質樸的“記憶底片”,令全網皆為之破防。網友評論道:“句句未提思念之情,句句卻皆是思念之意。”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央媒相繼轉發,558個官媒賬號亦紛紛參與助推,一個初中生的作文竟成為烏蘭察布這座城市最為出色的廣告宣傳片。
攜程平臺上,“烏蘭察布”搜索量暴漲300%,文旅部門連夜推出“同款旅游線路”,而且甚至將張瀟冉捧為“城市代言人”,承諾“內蒙古所有景區對她終身免費”。從文字到流量,從流量到真金白銀,這場“潑天的富貴”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傳播密碼呢?
◆教科書級營銷:當政府學會“蹭”學生的作業
首先應該為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的反應速度點贊,堪稱“體制內新媒體運營典范”。在作文爆紅的48小時內,網信、文旅以及融媒等部門迅速聯動起來,并且制定了《持續宣傳策劃》,從“思念”“變化”“邀請”這三個維度切入,輕松愉快地精準把握了流量密碼。
他們深諳互聯網的“共情經濟學”:
情感共鳴:向張瀟冉寄送家鄉的特產,邀請其師生在暑期進行深度游覽,把“學霸返鄉”打造成為一系列的故事,持續地引發情感共鳴;
場景再造:推出“生態康養游”,以及“火山探秘線”,將作文里的綠皮火車,還有草原火山,打包成文旅IP;
地域聯動:與杭州文旅局聯手打造“西湖龍井遇見草原奶茶”話題用城市聯動的方式,打破地域陌生感。
更為獨特的是,“人設經營”這一情況:張瀟冉被塑造成為“新時代鄉愁的代言人”;而且她的學弟學妹搖身一變成為了“文旅星推官”;甚至就連蒙古奶茶都被貼上了“同款鄉愁味道”這樣的標簽。這場營銷,竟然將“借勢”巧妙地演變成了“造勢”。
◆流量狂歡下的雙面鏡:大數據中心的冷與草原火山的熱
烏蘭察布的火爆情況,打破了人們一直以來的傳統認知;這座被稱作“北京向西一步”的小城早就已經不再是那種“騎馬射箭”的刻板印象啦。它擁有著全國20%的鐵合金產能呢,成功地吸引了華為、阿里等企業,還投入了1400億來建設數據中心,并且把“冷涼氣候”轉化成了云計算產業的獨特優勢。
但流量不僅照見了光環,也暴露了陰影:
“數字草原”的矛盾:大數據中心年耗水量巨大,而烏蘭察布人均水資源不足內蒙古平均水平的14,黃旗海已瀕臨干涸,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
人口流失的困境:7年流失了24萬常住人口,而且中青年們,居然寧愿前往京津冀地區去送外賣,不過卻不愿留守“草原云谷”,人才流失問題顯得極為嚴峻;
旅游經濟面臨著諸多挑戰:2230萬游客的確帶來了較為靈活的就業機會,不過像低空飛行這類新興業態以及火山民宿等,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依然遭遇著人才短缺且技術也有所不足的難題。
當網友為“舊軌還鄉”感動時很少有人思考:如果連張瀟冉這樣的本土優秀學子都要遠赴杭州求學,這座城市的“鄉愁經濟”又能持續多久?
◆鄉愁不應是流量賭注:從“爆紅”到“長紅”的關鍵抉擇
烏蘭察布的走紅,展現出了文旅產業的一種集體焦慮,“淄博的燒烤”,哈爾濱的冰雪,天水的麻辣燙……不少城市正陷入到“網紅速生速死”的循環里。這一情況體現出當前的文旅市場存在一種波動的狀態,事實上許多地方都在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與此同時還要應對各種挑戰與機遇,這也使得它們在前行的路上顯得更為艱難,卻又充滿希望。
要打破這一魔咒,需要回答三個關鍵問題:
流量過后,如何留存游客?當網友打卡完同款火山草原之后,能否憑借低空飛行以及智算中心體驗等新場景,讓游客駐足停留呢?
鄉愁營銷,怎樣避免同質化呢?而且當每個城市都紛紛開始“小作文競賽”的時候烏蘭察布究竟能否從“張瀟冉的家鄉”,進而升級為“中國式鄉愁的典型代表”呢?
產業與生態,如何和諧共生?大數據中心的服務器轟鳴與草原的寧靜,怎樣找到可持續的共存模式?
內蒙古大學教授李鵬的提醒確實值得好好思考一下:“文旅能夠借助一定的態勢,不過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還是要依賴于產業以及人才。”烏蘭察布正在對低空經濟進行規劃部署,與此同時也在承接京津冀地區的產業轉移,但是如果留不住下一個像“張瀟冉”這樣的人才,這樣所有的規劃或許都有可能變成虛幻不實的東西。
◆流量終會退潮,但文字鐫刻的鄉愁永遠鮮活
張瀟冉的作文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擊中了,城市化進程中集體失落的“精神原鄉”。但城市的生命力,不在于熱搜上那曇花一現般的存在,而是在于能否讓漂泊者找到歸途,讓留守者看見未來。
當我們為烏蘭察布的“潑天流量”鼓掌時更該思考:下一個撬動城市的,能否不是一篇作文,而是一套讓鄉愁落地生根的制度?
綠皮火車的慢,輕易地碾碎了現代人那匆匆的快。當張瀟冉寫下“鐵軌銹成了記憶里的虛線”之時我們所看到的,不但有那深深的鄉愁,而且還有對“情感失速”這一現象的集體控訴。飛機縱然很快,卻快不過姥爺離世時那尚未走完的歸程;高鐵即便再穩,也穩不住三代人漸漸遠去的背影。烏蘭察布的那把火,恰恰揭開了文旅經濟的遮羞布——真正的流量密碼,從來都不在那些網紅濾鏡之中,而是在那充滿生活氣息的人間煙火里。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