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眼看就要結束了,今年的“人從眾”盛況再次上演:各大景區人山人海,酒店爆滿,高速公路變成“停車場”,有人調侃:“擠在景點的,不只是人,還有被壓抑的生活熱情。”
據文旅部門數據顯示,2025年“五一”期間,全國旅游熱度創下三年新高,不少人甚至拼假“請4休11”,長線游、小眾游、出境游全線飄紅。
那么問題來了——在房貸、物價、工位壓力一身的當下,大家為啥還要擠破頭出門?答案其實沒那么復雜。
一、旅游熱,藏著打工人的“回血”剛需
你可能沒注意,旅游對很多職場人來說早就不是“奢侈品”了,而是剛需,是心理調節劑,是在生活壓力下“喘口氣”的方式。
1. 忍太久了,這回得撒個歡
過去一整年,經濟壓力、職場焦慮、生活瑣碎把人壓得夠嗆,旅游成了最直接的“去班味”方式。
哪怕只是一場說走就走的周邊游,也是一種“從壓抑狀態里逃出來”的自救。
更別說,今年不少人通過“拼假”湊出了11天的超長假期——你說,這不出去浪一圈都對不起自己。
西湖斷橋變“人橋”
2. 精神消費比物質消費更治愈
別看錢包不鼓,但該花在旅游上的錢,很多人一分沒省。
為什么?因為比起買新包、換手機,這種“用腳丈量世界”的體驗,更能讓人覺得活著有滋味。
有人說,旅游是“在陌生的地方短暫做回自己”,這話一點不假。
在景點的拍照、在他鄉的發呆、在民宿院子里的夜聊……都在告訴自己:“生活不止工位,還有山川湖海。”
-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二、景點再火,大家也變“挑剔”了
別以為現在出游就是人擠人,其實很多人的選擇正在變得更理性、更個性化。
1. 小眾勝出:大城市太堵,邊角地反成香餑餑
像新疆的博樂、青海的祁連、云南的騰沖這些相對偏遠的景點,今年熱度暴漲。
為啥?人少、景美、性價比高。
比起在大城市景區看人頭,不如去這些地住民宿、泡溫泉、吃農家飯。
2. 產品卷到飛起,誰便宜又舒服誰贏
眼下旅游行業也“卷”得厲害。
景區門票打折、民宿搞活動、地方政府搞直播,目的就一個:把人留下來。
游客呢?早不是過去那種“到此一游”心態了,現在講究“值不值”。
你服務好,我就給你好評;你宰客,我分分鐘曝光你。
所以說,旅游不僅拼景點,也拼“體驗”。
三、政策、平臺、媒體三管齊下,助推“全民動了起來”
1. 國家發力,假期不再只是“拼命玩”
國家這幾年也看明白了,假期不只是放松,更是經濟發動機。
于是,帶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實,旅游基礎設施持續升級,高鐵能通的地方越來越多,小縣城也能招待四方賓客,比如多地開放的政府食堂就獲得了不少游客的青睞。
重慶榮昌區政府食堂爆火
2. 社交平臺“種草”有點狠,不出門都覺得虧
抖音一刷、朋友圈一看,全是在旅游的動態。
這種視覺轟炸,會讓人覺得:不出去仿佛就“落伍”了。
旅游成了一種帶社交屬性的行為,別人曬的風景,也成了你的壓力。
寧擠也要去的,不是景點,是心里那點自由
五一假期為什么擠?
其實,擠的不是路,是人心里那點對“生活”的渴望。
正因為平時太忙、太累、太壓抑,假期才成了打工人“找回自己”的窗口。
不管你去了名山大川,還是宅家看劇,“放松”才是假期最大的意義。
所以,下次別嘲笑那些“明知人多還去景點打卡”的人——那是他們對生活最后的堅持。
比起永遠坐工位上的人,他們可能更懂活著的滋味。
所以,這個假期,你去哪里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