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生意,毛利凈利是不會低的
先看幾個互聯網平臺公司的利潤率:
1、騰訊:100%壟斷社交,毛利率 53%、凈利率33.7%;
2、攜程(壟斷300元+高星級酒店,65-70%市占率):毛利率 81.76% 、 凈利率 32.02%;
3、拼多多: 毛利率 60.9% 、凈利率 28.6%(TEMU虧損拉低了凈利率);
4、網易游戲:毛利率 57.14% 、 凈利率 28.2%。
再來看一些快消品牌的凈利率:
第一梯隊20%左右:農夫山泉、東鵬、承德露露、養元、可口可樂(凈利22.6%,屬于商業模式創新,只出售濃縮液,裝瓶商承擔生產與物流成本;與之比較的是百事可樂,凈利不到10%)。
第二梯隊10%左右:比如百事可樂、雀巢、維他奶。大多數食品飲料企業在10%水平,要么是品牌忠誠度不夠,毛利率不夠,比如勁仔、安井,要么是定價高了規模不夠,比如維他奶。
第三梯隊5%左右:比如康師傅、統一中國。靠低價獲得了營銷分銷規模優勢,但產品稀爛,沒有忠誠度也很難做品牌升級,價格太低運輸成本也不夠理想,需要建幾十個廠,沒有生產規模優勢,最后還是鎖死了自己的利潤率,既趕不上有規模的農夫,也趕不上有忠誠度的日清食品。
繼續去看連鎖奶茶咖啡公司的凈利率:
第一梯隊20%左右:霸王茶姬 20.3%,有品牌溢價,而且是超級大單品。
第二梯隊15%左右:星巴克(正常年份15%左右,競爭加劇,在下滑,他的空間位置折損了大量的毛利,他賣的真的是空間,咖啡豆成本僅占零售價13%,租金成本占比25%)、蜜雪冰城 17.94%,這是一個有規模優勢的供應鏈公司、古茗 16.99%,依然是規模優勢。
第三梯隊10%以下:瑞幸8.8%(不得不參與庫迪的價格戰,賣9.9的咖啡)、滬上阿姨10%。
最后再來對比一下硬件公司,不同的生意模式,毛利凈利會極大:
蘋果 VS 小米:
蘋果毛利 46.2%,凈利 24%;小米毛利 20.4%,凈利 6.44%;
英偉達 VS AMD
英偉達毛利 78.9%,凈利 57%;AMD 毛利 50.2%,凈利 15.3%。
以上列舉那么多,我想說明什么問題呢?
就是真正的好生意,他的毛利跟凈利是不會差的,一般情況下,15%凈利率以下都意味著存在競爭,5%左右那就是紅海廝殺,100塊的營收最后搞剩下5塊錢凈利潤,這得苦逼成什么樣子!而如果凈利潤在30%以上,往往說明這家公司的產品具有壟斷性。一般情況下你有這么高的凈利,一定是所有聰明人都想做的生意,之所以凈利率還能保持,也必然是因為你的護城河足夠高。
我們學過市場營銷都知道,定價分為三種:
需求定價:直接按照需求定,比如茅臺、蘋果、英偉達、奢侈品,你有多想要,能付得起什么價格,那我就定多少。
競爭定價:互相參考對方的價格來定價,比如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瑞幸與庫迪、麥當勞與肯德基。
成本定價:直接在成本價上加5%,如小米、拼多多上賣的產品、光伏。
頂級的生意模式一定是需求定價,這樣才能賺走最多的錢,不用因為競爭而損耗毛利。
毛利凈利為什么這么重要?因為他能夠幫助你抽離出來,不要帶上對產品喜愛的情感,自以為是地覺得某個產品、某個公司很好,因為真正的好生意,他毛利不會只有個位數的(零售渠道除外,如沃爾瑪、Costco、京東等,因為GMV萬億規模,個位數凈利也不得了)。
投資既需要有對產品好壞的微觀感知,你總不能自己都不知道這家公司的產品好與壞吧,也需要看財報數據,去互相驗證。能夠一一對應的,才是好公司。
一個公司的凈利率個位數,往往就說明他們家的產品差異化很小,不得不利用價格戰,通過降價的方式來取得短期的競爭優勢,也意味著他的護城河其實不夠強。
毛利與凈利的變化趨勢也很能說明問題,比如特斯拉的毛利率一直在降低,而比亞迪的毛利率反而變成了全行業最高,22%(汽車業務),這可能很反你的直覺,但這就是事實。比亞迪每年都發起一輪價格戰,但他毛利居然是不變的,這才是他可怕的地方。
所以,一定要看毛利凈利,他就代表了企業產品好不好,有沒有參與價格戰,好的公司,好的產品,好的生意模式,往往能夠領先競對一大截,想想茅臺、可口可樂、蘋果、拼多多你就知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