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一篇發表于2017年的護理論文因“男性子宮肌瘤”的荒誕數據引發軒然大波,暴露了學術生態中的深層危機。
5月5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發布處分通報,當事人霍某某被記過降級,取消五年內的晉級晉升資格。
而回顧此事讓人唏噓!
2025年5月4日,一篇題為《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情緒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的論文被網友“扒出”。
論文中,作者霍某靜聲稱,該院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12例。
但這一數據直接違背醫學常識:
男性沒有子宮,如何罹患子宮肌瘤?
論文開篇雖明確“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良性腫瘤”,卻在樣本選擇中混淆性別,被網友譏為“科幻文學”。
更令人咋舌的是,這篇論文發表于《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該期刊雖自稱“國內唯一婦科內分泌領域學術期刊”,但2023年影響因子僅0.354,審稿流程形同虛設,低級錯誤竟能“潛伏”8年未被發現。
作為專業期刊,《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未能識別常識性錯誤,反映其審稿流程嚴重失職。
網友質疑:“編輯是否僅靠‘版面費’盈利?”此類“水刊”成為學術造假溫床,損害了科研的聲譽。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而是當前“唯論文論”職稱評價體系的縮影。醫護人員為晉升被迫“水論文”,甚至鋌而走險造假。
護士群體尤甚,臨床工作繁重,科研資源匱乏,跨專業寫作難度大,催生了“代寫”“買賣數據”等亂象。
更深層的問題是,學術評價體系重“數量”輕“質量”,導致大量論文發表后即“沉睡”,毫無科研價值。
“男性子宮肌瘤”的鬧劇,不僅是一篇論文的笑話,更是學術生態的一面照妖鏡。論文的真正價值,應在于推動人類認知邊界的拓展,而非淪為利益博弈的籌碼,這樣的論文,不寫也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