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從女兒口中,第一次聽說“松弛感”這個詞,好像是網上的一個熱梗,在年輕人當中還挺流行的。從字面意思上,就是一種身心放松的狀態,不急不慢,不慌不忙。這種心態確實很好的,我也非常支持。用儒家的話講,中庸之道,就是松弛感;用佛家的話講,放下執著,也是一種松弛感。
我是佛弟子,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佛家的“松弛感”。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后,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里就告訴我們,凡夫與佛的分別,就是妄想執著。佛沒有妄想執著,而凡夫卻妄想執著的厲害。
我們今天不談“妄想”,只談“執著”。
什么是執著呢?按佛學詞典上講,就是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也是固執、拘泥的意思。
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執著的現象隨處可見。尤其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大家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信奉“成者王侯敗者賊”的處世原則,所以大家對結果非常渴望,非常執著。
“我必須要成功”、“我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學”、“我必須要完成某項任務”、“我今年必須掙夠多少錢”、“我今年一定要結婚”,等等這些,凡是帶有“一定”和“必須”兩個詞的,往往都是執著。
因為結果并并不是以我們人的意志來改變的,所以古人才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比別人努力了,難道就一定會成功嗎?你勤奮學習了,難道就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嗎?你不怕吃苦受累,難道就一定能掙到錢嗎?即便你能考上名牌大學,難道就能成功、能掙大錢了嗎?都是不一定的。
世事無常,人生難料,所以古人才告誡我們說:“盡人事以聽天命”,這就是放下執著。
放下執著,不是放棄,不是躺平,而是該怎么做還怎么做,盡心盡力就好,不管結果怎樣,結果是好是壞,是我想要的,或者不是我想要的,都不在意,我都能坦然接受。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就是放下執著;事上努力,結果隨緣,也是放下執著。當你不在意結果的時候,你才能專注于你所做的事情,你才能開開心心、輕松自在地去做事,才會出現“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人生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