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諸葛亮,大家都不是陌生,可謂是三國中第一謀士,不僅料事如神,而且謀略過人,火燒赤壁,草船借箭,未出茅廬卻為劉備三分了天下,被劉備委以重任,但最后五次北伐中原,卻都以失敗告終,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劉備去世之后,因其子阿斗尚且年幼,委任諸葛亮全權統籌全國大事,諸葛亮接受遺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做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因為吳蜀兩國不僅版圖比曹魏政權相對于小,人口兵力更是大大不如中原地區,所謂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且蜀吳矛盾逐漸緩和,吳魏兩國矛盾卻與日俱增,因為常年征戰,吳國在戰爭中損失了五萬多人,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所以吳國上下,對于魏軍可謂是群情激憤。處理好蜀吳之間的聯合才好專心北伐。
相對于曹魏政權來說,國家版圖小,兵力弱,這可謂是蜀漢的致命一點。從版圖上看,蜀漢是占了很大的地方,但是實際上只占據了益州一地,對于中原曹魏政權龐大的版圖來說可謂是偏居一隅,不論你從財力還是人口,兵力都完全碾壓蜀漢。據史料記載,蜀漢滅亡時,整個國家只有94萬余人,前期可能多一些,也就一百多萬人,而東吳的版圖比蜀漢大,人口也就230萬左右。
反觀曹魏方面,曹操在平定冀州之后,查閱典籍,知道冀州可為其提供軍隊30萬,那這樣算,冀州人口至少就有100萬人,而且曹魏當時占據了中原大部分地區,像青州、徐州、幽州、雍州等等,此外還有專產軍馬的地方涼州也被其占領,可謂是兵強馬壯,要知道,古代打仗,靠的就是人力,政權也需要人口來維持,一對比,蜀漢的劣勢可謂是一目了然,自然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這第二點就尤其關鍵,古語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于古代打仗而言,后勤保障可是尤為重要的。蜀漢雖然號稱天府之國,農業十分發達,對于糧草來說,根本不是問題,但這僅僅是相對于蜀漢地區來說,但要是運輸到外面,這就很難了,因為諸葛亮是北伐曹魏,需要出去,軍隊打魚布置于秦嶺那邊,蜀漢的糧食產地大多位于成都以及漢中之地。
但是要把糧食運到軍隊所在地,就需要翻越大巴山,要知道,山路險峻,稍不小心就可能會落得糧食丟而人亡,所以不僅運輸時間長,而且效率極差,蜀漢本來人口就是弱勢,每次都需要安排人手專門運輸糧食以供前線之用,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收效甚微。比如第四次北伐就是因為糧草問題而未能實施,據史料記載:”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說的就是因糧草不足,無法繼續支撐戰爭的消耗而不得不退軍。
而第三點就是諸葛亮本身的將略問題,那就是應變的策略。雖然諸葛亮在蜀漢“治國有分,御軍有法”,把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雖然國小兵弱,但是其他的政權卻也不敢進攻蜀漢,但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有優點的同時也就有缺點,在《三國志》中年記載,“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在內政,軍務這一方面的才能極其出色,但是對于打仗,出奇制勝就顯得有所短板。因為諸葛亮屬于全權處理蜀漢政務,對于此事諸葛亮從來都是戰戰兢兢的,謹小慎微,可以說是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但對于打仗而言,形勢千變萬化,不可能一帆風順,這也就限制了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才干,使得五次北伐盡皆失敗。
后世評價諸葛亮北伐之事,非亮之過,但是亮之謹慎,亮之錯也。但是我們轉念一想,整個蜀漢大權全權壓在一個人的身上,由不得諸葛亮謹慎小心,因為他沒有賭的本錢,再者是曹魏勢力日漸勢大,遲早也是會進攻蜀漢,不如先出手,也省的坐以待斃。
本文由大國歷史記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