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前半場,其實是熱鬧的,也是喧囂的。
如果后半場也這樣度過的話,就會少一些珍貴的體驗。
你要相信,生活的能量是守恒的,早期消耗了過多的精力,后面就需要克制,慢慢恢復。
這就好像,當一個人經歷了轟轟烈烈的前半生之后,如果在后半場選擇沉默,反而能夠體驗到人生不一樣的精彩和意義。
當你選擇沉默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孤獨,也是有香味的。
而且,當你慢慢明白了,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行者的時候,就會相信有些事,沉默去面對,有些路,安靜去走一走。
最后,反而會發覺自己過得更真實,更充實,也更滿足。
魯迅先生說過:
“當我沉默時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我就感到了空虛。”
所以,人生后半場,當你沉默了,就一定能夠體驗到沉默是金的魅力,以及美好。
沉默對待人情世故
生活就是人情世故,人情世故就是生活。
很多時候,人的無奈之處就在于,明明看懂了很多,看穿了很多,看透了很多,但就是不能說出來。
當然,也可以說出來,可以把自己的不滿等一些情緒發泄出來。
但是,事后你同樣會有這么一種感觸,情緒是發泄出來了,但問題是,事情還是那樣子。
這就是人性,這就是人心導致的。
所以,人生下半場,當你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真正大徹大悟之后,就會明白不評價別人,不評斷別人,不議論別人。
選擇沉默是金,不要再讓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白白浪費和消耗,反而能夠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平靜,更愜意。
哲學家尼采說:
“不亂評價別人,不輕易對人下判斷,不在人后說閑話,少去想別人如何,就是好人的做法。”
所以,與其評價這個,判斷那個,老是說閑話,管閑事。
不如,學會沉默,保持沉默,明明內心是委屈,是憤怒的,也是痛苦的。
但是,也不要輕易去抱怨,更不要爆發情緒,因為那樣根本沒必要,也沒意義。
比爾·蓋茨曾說:
“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不要抱怨。”
無論何時何地,尤其人到中年之后,更要學會克制住自己的表達欲,遏制住自己的評價沖動。
然后,不抱怨,不糾纏,不多想,在沉默當中慢慢錘煉自己,蛻變自己。
最終,你才能夠成全自己的人生意義。
境界越高,越喜歡沉默
真正沉默的人,一定是善于沉淀自己的人。
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是需要積淀的。
這就好比一棵樹,從一棵幼苗開始,就需要經過漫長時間的雨打風吹,從而慢慢成長起來。
《莊子·繕性》篇里寫道: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人也應該這樣,面對時運不濟的時候,不要著急,也不需要迷茫。
因為你很清楚,著急也好,迷茫也罷,都是沒用的。
甚至人越是在閑散,焦慮的過程當中,就越難真正得到突破。
與其因為一時的困難和失敗就選擇自暴自棄,不如回歸沉默,向下扎根,藏好自己。
在背后的歲月當中,不管經歷了什么,都要讓自己咬著牙堅持,滿懷希望往前走。
如同作家馬丁曾說過:
“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著牙度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持,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
這樣,少說多聽,沉默前進,面對艱苦的生活困境,我們更要應該做到一寸一尺,點點滴滴做好自己。
而且,還要在自己感到疲憊,覺得人生特別失望的時候,選擇慢下來,靜下來。
如此,在沉默當中,一點點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強個人的實力,真正靠個人的成功,給到自己更多的自信。
然后,你也一定能夠在得到成功之后,感受到成果的喜悅之后,更加堅定沉默的境界。
余生,沉默下去
人生后半場,其實是很快過去的。
那些活得通透而明朗的人,一定會越來越珍惜自己寶貴的時間和歲月。
然后,在各種各樣的現實當中,看見人性,學到人性,悟透人性,運用人性。
王小波說: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當一個人對人性越來越了解之后,就會越來越沉默。
然后在沉默當中,把自己修煉成最好的模樣,也讓自己能夠更加從容淡定,走好當下的每一天。
這樣的沉默狀態,反而能夠讓你在人生后半輩子當中,走得更踏實,活得更從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