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寒高原,他頂著風雪完成“智云供水”系統的聯調與部署;在老舊小區,他蹲在井蓋旁測試信號延遲;在企業機房,他與團隊反復演算系統參數;在數據后臺,他凌晨盯著大屏檢查運行波動……這些場景交錯在吳文巍的工作軌跡里,成為他十多年一線奔忙的日常。全國勞模、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南區電信局生態經理吳文巍,是一名始終沖在現場的電信工程師。他用行動證明,技術不僅存在于架構圖和實驗室,也藏在每一個被準確識別、被反復打磨、被堅持解決的問題中。
十年研發只為“不凍住的自來水”
今年春節前夕,一則新聞引起了行業關注:為應對西藏定日縣地震后的供水危機,中國電信“智云供水”系統緊急馳援高原震區,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極寒環境中完成現場部署,保障數數千名安置點居民和搶險救災隊員在除夕之夜前用上穩定干凈的自來水。
臨危受命帶隊進藏的正是吳文巍。他從上海的零米海拔直抵四千多米的震區腹地,顧不上嚴重的高原反應,迅速投入勘察地形、調配設備、優化系統參數的工作。這不是一次常規項目實施,更像是一場臨場考試。用吳文巍的話說,“現場逼著我們快速驗證之前所有設計設想是否站得住腳”。在除夕前夜,系統順利通水,后臺數據顯示水壓平穩、出水流暢,現場居民終于擰開了水龍頭,水流順暢如常。這一刻,不僅是一次突發事件的技術應對,也標志著“智云供水”系統通過了最嚴苛場景下的現實檢驗。
2016年,吳文巍在對口援藏工作中首次接觸到“高原冬季供水”這一世界性難題——末端供水管網常年封凍,管道鋪了卻用不了,靠水車送水、鑿冰化雪或全天放水漫灌、成了居民生活的常態。他被深深觸動,“供水不僅是民生保障,更是信息通信技術可以深度參與的問題。”此后,他開始圍繞高寒、斷網、凍土等用水等場景進行探索,聯合不同專業團隊研發系統框架。天道酬勤,一套真正適應高原極寒環境、支持遠程控制和數據反饋的供水系統雛形成型。
如今,十年過去,從藏南的農牧點到高原哨所,從試點試水到緊急馳援,“智云供水”終于在一線跑通。而對吳文巍來說,它遠不是一個完結的產品,而是他作為一名電信工程師,對技術如何真正為民所用的回答方式之一。
從用戶出發把技術做“實”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工程師做系統,往往是坐在辦公室里畫圖紙、寫代碼,但吳文巍的工作場景卻不止于此。他更多的時間,是在企事業單位、園區、社區等一線,或者在企業客戶的會議室與實際使用者當面對話。他說,真正能跑起來、用得住的系統,是靠“現場摸爬滾打出來”的。
早些年,他曾勞模助企行到一家為老助餐企業。彼時,這家企業運營模式傳統,全部依賴電話接單和人工調度。吳文巍觀察發現,電話常常打不通、信息經常出錯,食材浪費和人員成本居高不下,長者們滿意度不高。他說服負責人,一套基于用戶需求的數據系統,配合智能軟硬件,能顯著提升效率。于是吳文巍帶著自己的電腦和數據庫模型,在供餐點角落里一邊試用、一邊調試,最終搭建起一套可視化點餐與配送系統。幾年后,這家企業從一個街鎮走向全市多區,日均訂單翻倍。負責人回頭找他致謝,他笑著說:“信息技術賦能,要有實實在在的效果。”
類似的故事,在吳文巍的工作履歷中不勝枚舉。他并不“等項目”,而是靠著“看得到問題、找得到辦法”,一點點把需求拆成模塊,再逐步拼成系統。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能復制的才叫產品,能落地的才叫技術。”
這背后,其實藏著他一套獨有的研發路徑:不從功能出發,而從使用場景出發;不是先問“技術能不能做”,而是先問“別人到底怎么用”。他將其稱為“使用者思維”——不是工程師告訴用戶怎么操作,而是系統必須貼合用戶的實際行為。
從一個人干到帶著人做
“我今天所能取得的成績,是一套體制機制成全了我。”談起勞模創新工作室,吳文巍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平臺,更是一塊土壤,讓他的探索可以向下扎根,向上成林。
2011年,上海市總工會啟動“勞模創新工作室”建設。吳文巍是首批入選者之一。工作室的設立,將崗位創新所需要的制度、場地、資源等要素全部配齊,第一次讓他擁有了“把一個好點子堅持做下去”的可能。
吳文巍將自己的工作室定位為“前沿探索場”,既是實驗室,也是孵化器和產品線,是“把問題拉出來、在現場把方案做成”的地方。他總結這套路徑為:“0到1做試驗,1到10試復制,10到100交企業。”這些年,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多個系統平臺的設計與部署,包括智云供水、智云醫生等。
他帶領的團隊也從“懵懵懂懂”變成了“獨擋一面”。在工作室里,年輕工程師被鼓勵跑現場、提需求、寫問題備忘錄。每一個項目從一開始就考慮可復制性和適配性,而不是僅服務某一個場景。像工作室成員完成的智能助老家庭護理院、智慧水產養殖等這樣的成果,已經能獨立完成從驗證到落地的全過程。先后培養了一百多位技能人才,其中十幾位已經成長為勞模工匠和技術骨干。
對吳文巍來說,勞模創新工作室不是一個銘牌,而是一套系統能力的孵化器。他說:“真正有價值的技術,需要具備人文關懷和實際效果。”
把解決問題的人聚在一起
2025年是中國工運百年。站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放眼未來,吳文巍有一件很想做的事——有沒有可能,把像他這樣在一線更多解決問題的能工巧匠聚在一起?共研問題,推動跨行業、跨學科的高水平技術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有時候,一場小范圍的技術交流,就能讓兩個原本各干各的團隊打通壁壘,形成全新的技術路線,更多自立自強的中國方案可能就會在其中孕育。”
吳文巍設想一個由勞模牽頭、以一線需求為導向的論壇,讓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被鏈接起來——分享經驗,交換創意,打通各自的“孤島系統”。他希望團隊伙伴們從熟手到能手,進而升級為“創新創造”的引領者和“解決方案”的實踐者。
“有一次,一位高中體育老師發現很多孩子都有脊柱側彎的問題,我們一聊,發現正好可以用我們圖像識別的技術做篩查。”吳文巍說,“原本是兩個行業的人,但從各自領域出發,就會有新的突破。”
在他看來,上海具備得天獨厚的土壤:這里有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先進的產業集群、和一套崗位成才的體系。他說,上海眾多的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將凝聚起更多“有志向、懂科技、精專業、會創新、能實踐”的新時代勞動者,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巨大動力。
在時代浪潮中站穩自己的腳
這一兩年,人工智能波濤洶涌,技術更迭令人目不暇接。許多人開始擔心崗位被取代、技能被淘汰。勞模會擔心自己被替代嗎?吳文巍始終相信,離問題最近的人,才最不容易被替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我們技術產業工人最樸素、也最持久的價值。”
作為一線成長起來的勞模工程師,吳文巍把自己的經驗凝練為三句話:第一,信念不能丟;第二,技術要一流;第三,資源要盤活。他建議大家,時代在變,但責任不變,“國家所需,群眾所盼”就是我們一線工人努力的方向。
吳文巍不會把各類最新技術簡單堆砌來做“盆景”,而是融合相互依存的技術生態培育出“森林”,他始終在向前走。技術怎么用得更實、實際效果怎樣才能更好,年輕人如何能夠更快超越——他愿意做那個先走一程的人。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這是他的習慣,也是他給未來的回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