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只吃米飯,北方人頓頓啃饅頭,這是刻板印象,其實很多南方人也吃面食和甜品,而面粉必須要用到小麥,所以小麥的產量非常重要。那么,我國都在哪些地方種小麥呢?產區是怎么分布的?如果你問廣東人,可能他們傻傻的連小麥和韭菜都分不清!咱們還是一起來看地圖吧!
首先第一波‘黑名單’就是兩廣、福建、海南、川渝、上海等南方省市,這些地界一點小麥都沒種,產量≈0!
這是因為小麥耐旱怕澇,喜歡長在光照充足、溫度不高于25度、排水良好的厚土層里,而南方有超過半年的時間不低于30度,雨季正好跟小麥生長期高度重合,高溫多雨的氣候很容易導致病害高發,甚至絕收。
所以在南方種小麥,分分鐘會變成水煮麥苗,還不如多插兩畝水稻。兩廣和海南的朋友,大部分沒見過活生生的麥苗,可能連韭菜和麥苗都傻傻分不清楚。而上海寸土寸金,沒法拿出大面積耕地來進行規模化的小麥種植,高貴的上海人跟小麥唯一的聯系,可能就是‘生煎包’,因為他們那的面粉,全靠從北方運過來。
再來看第二波的“青銅選手”,大概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小麥產量都墊底。
這是因為東北地區冬季漫長又寒冷,熱量和光照條件不符合小麥的生長需求,硬要種的話,周期會被拉長,產量也不高。所以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大部分還是種大豆和苞谷,連大米都能種,就是沒法讓小麥高產。
第三波的“白銀選手”主要分布在西藏、寧夏、青海、云貴、天津、浙江、內蒙古、山西。
這些地區的產量勉強夠蒸幾籠饅頭。這是因為西藏、云貴、內蒙都有高原,寧夏、青海、浙江有平原,這些地方有的降水不多但光照充足,有的光照一般但土質肥沃、季節性降水正好跟小麥的拔節期相匹配,再加上先進的灌溉技術和蟲害防治,所以這些地區的小麥產量還可以。
第四波的“黃金選手”主要有江蘇、河北、安徽、陜西、湖北等。
其中比較特殊的是江蘇省,在多雨的江南,江蘇堪稱南方唯一的‘小麥刺客’,本該種水稻卻南北通吃,稻麥兩手抓。這是因為江蘇的氣候符合5-25°這個條件,四季降雨適宜,而且土壤通常以輕質粘性土和淤泥質土為主,透水性很好,又能保肥,很適合小麥的習性,因此年產量能高達1365萬噸,排進了全國前十。
河北、安徽等地,正好處在華北平原和淮河兩岸的千里沃土之上,不管是氣候還是土質都很適合小麥生長,種下去一茬接一茬豐收,年產量通常在1400-1700萬噸之間,是低調的種植大戶,產量能排全國前五。
最后就是‘王者’級選手——山東與河南!
山東也是碳水大省,小麥年產2700萬噸,排全國第二,當地人很愛吃面食,市場上的饅頭比臉大,餃子能包一切,還有煎餅卷大蔥。人家吃得多,種的也多,麥田連起來能繞地球兩圈!
而河南更不必說,中央親自劃定的耕地紅線,作為中國糧倉,河南必須保住一定占比的耕地。這里有廣闊的黃淮海沖積平原,還有南陽盆地,溫度適宜,光照充足,很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河南冬冷夏熱,小麥冬眠春長,節奏感完全拉滿了!
所以河南人種麥子,能中出麥浪連天,收割機24小時加工都收不完,年產量高達3800萬噸,相當于全國產量的1/4!河南產的方便面,加起來能連通地球和月球!所以說,河南喂飽的不只是大半個中國,還有無數打工人的熬夜胃?。?/p>
最后跟大家聊聊科技與狠活,我們國家目前在研究抗旱抗澇轉基因小麥,一旦技術成熟,沒準就能在沙漠里也種出金色麥浪,甚至在南方種植水上小麥,到時候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終有一天,或許東大真的能實現‘喂飽全人類’的偉大夢想!
信息來源:
《中國小麥主產區分布》
《中國耕地面積分布》
《河南小麥產量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