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突防:殲10跨越6000公里抵埃 美軍紅海艦隊迷之沉默
戰機穿過了大漠風沙,躍過茫茫紅海,最終穩穩降落在埃及的瓦迪阿布里什空軍基地。這是中國空軍殲10C戰機首次以如此大的規模遠赴非洲大陸,參加代號"文明之鷹-2025"的中埃空軍聯合訓練。
這個消息沒有提前預警,就這么突然出現在埃及媒體"mobtada"的報道中。照片上,中埃兩國飛行員站在各自戰機前,身后是威武的殲10C和米格-29,標志著這場跨洲際軍事合作正式展開。
整個飛行過程有個奇怪的地方——這支中國空軍編隊竟從美軍重兵把守的紅海上空飛過,而美方事前事后都沒有任何表態。
要知道,當前紅海區域可是美軍"卡爾·文森"號和"杜魯門"號兩個航母打擊群的活動區域,還有一堆宙斯盾戰艦和薩德導彈系統。
這是怎么回事?中國戰機真的做到了無聲無息穿越這個電磁探測網?還是美軍故意保持沉默?整個事件背后隱藏著怎樣的軍事較量和國際博弈?
1.長途奔襲:中國空軍遠程投送能力展示
這次中埃聯合訓練的規模可不小。中方派出了殲10C戰機編隊、運20大型運輸機、空警500預警機,還有疑似紅旗-9B防空導彈系統等裝備。單是這支空中編隊完成6000多公里的遠程飛行,就已經是個不小的挑戰。
據軍事專家推測,中國空軍這次長途奔襲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的:一是依靠運20加油機進行空中受油,二是通過中途降落補給。
老梁(化名),一位退役空軍機械師認為:"殲10C經過改進后具備了遠程打擊能力,但如此遠距離飛行肯定需要空中加油支持。這次任務的難度在于,編隊不僅包括戰斗機,還有大型預警機,整個體系協同飛行難度很大。"
而關于飛機中途在哪里降落加油的問題,目前還沒有官方信息披露。很多分析人士推測,中國在印度洋地區已經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中轉點網絡,為這類遠程行動提供支持。
從戰略角度看,這次行動表明中國空軍已經具備了跨洲際的遠程投送能力,這是大國空軍的標志性特征。放眼全球,目前真正能夠大規模跨洲際投送兵力的國家不多,主要就是美國和中國。
2.神秘穿越:殲10如何"避開"美軍雷達?
最引人關注的問題是:中國的戰機編隊是如何在不被美軍發現的情況下,飛越紅海地區的?
紅海區域當前可不是什么"無人區"。
美軍在該地區部署了兩個航母戰斗群,包括多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這些艦艇都裝備有先進的"宙斯盾"系統。
此外,沙特境內還有美軍部署的薩德和愛國者防空系統。
這些探測系統形成的電磁網絡理論上應該能發現任何經過的非隱身戰機。那么,為什么美軍沒有對中國戰機的行動作出任何公開反應?
軍事觀察家王海(化名)提出了幾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是,美軍確實發現了中國戰機,但出于某種戰略考量選擇了沉默。"
"第二種可能是,空警-500預警機進行了有效的電子干擾,降低了中國戰機的可探測性。"
"第三種可能是,中國戰機采取了特殊的飛行策略,比如跟隨民航航線、低空飛行或者關閉部分電子設備等方式降低被探測概率。"
空警-500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先進預警機,具備相當強的電子戰能力。
據了解,空警-500采用了數字陣列雷達技術,不僅能進行遠距離探測,還能對敵方雷達信號進行分析和干擾。
這些能力可能在此次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也有質疑聲音認為,美軍的宙斯盾系統雖然已有些年頭,但基本性能仍然可靠,完全沒有發現大型非隱身戰機編隊的可能性不大。
老張(化名),一位研究電磁對抗多年的專家表示:"美軍的宙斯盾系統確實存在一些技術局限,特別是AN/SPY-1相控陣雷達已經服役多年,在抗干擾能力和分辨率方面確實有提升空間。但說它完全探測不到常規戰機,有點夸大其詞。更可能的解釋是美軍發現了,但基于某種戰略考慮選擇不公開反應。"
不管哪種可能性更接近事實,這次行動無疑展示了中國軍隊在遠程投送和電子對抗方面的進步。
3.不是演習:中國在中東的戰略布局
從單純軍事角度看,中埃聯合演習只是一次普通的軍事交流。但放在更廣闊的國際背景下,這次演習的戰略意義就大得多了。
中東地區長期以來是美國和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美國通過向沙特、埃及、以色列等國出售武器,建立軍事基地,長期主導著中東地區的安全格局。俄羅斯則通過與敘利亞等國的軍事合作,維持其在中東的存在。
中國此次大規模空軍編隊抵達埃及參演,無疑是在中東安全事務中增加了自己的聲音和影響力。
李明(化名),一位國際關系學者指出:"這次聯合演習傳遞出幾個重要信號。首先,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正在從純經濟合作向安全合作拓展;其次,中國展示了保護海外利益的決心和能力;最后,也是向世界表明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其影響力不再局限于亞太地區。"
埃及作為聯系亞非歐三大洲的樞紐國家,控制著舉足輕重的蘇伊士運河,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中埃兩軍的這次合作,可能對地區力量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和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埃及等中東國家的武器出口實行"技術閹割"政策。據報道,埃及從美國購買的F-16戰機性能被大幅削弱,只能發射AIM-7"麻雀"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不具備發射更先進導彈的能力。
中國此次帶來了包括殲10C戰機、空警500預警機和疑似紅旗-9B防空導彈在內的完整作戰體系,向埃及展示了另一種選擇。
如果埃及未來決定引進中國武器,將改變中東武器市場的格局,對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構成挑戰。
4.武器推銷?埃及軍購的新選擇
這次演習中,中國帶來的武器系統引起了埃及方面的極大興趣。
埃及空軍目前裝備著來自多個國家的戰機,包括美制F-16、法制"陣風"和俄制米格-29等。這種"萬國牌"裝備體系帶來了后勤維護和系統整合的巨大挑戰。
中國此次展示的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空防體系:空警-500負責早期預警和戰場指揮,殲10C執行空中打擊任務,紅旗-9B提供地面防空保障。這種體系化方案可能更符合埃及的實際需求。
軍事評論員趙剛(化名)認為:"埃及等中東國家購買西方武器常常面臨三大問題:一是價格昂貴,二是性能受限,三是附加政治條件多。中國武器在性價比和無政治附加條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中國武器在國際市場上一直以高性價比著稱。
殲10CE(出口型號)的單價據估計在4000-5000萬美元之間,而性能相當的法國"陣風"戰機價格可能達到1億美元左右。
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這種價格優勢可能更具吸引力。
不過,武器采購是各國的高度敏感決策,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等多重因素。
埃及作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友,每年獲得大量美國軍事援助,短期內大規模轉向采購中國武器的可能性有限。
但這次演習無疑為埃及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
5.打造區域新格局:中國在中東的長遠目標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中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服務于更廣泛的戰略目標。
第一是保障"一帶一路"倡議的安全。中東是連接亞歐的關鍵通道,蘇伊士運河每年承載著中國與歐洲之間大量貿易往來。增強與埃及等沿線國家的軍事合作,有助于保障這些重要通道的安全。
第二是塑造多極世界秩序。中國通過與中東國家加強軍事合作,促進國際力量的多極化發展,減少單極霸權對國際秩序的主導。
第三是擴大中國武器出口市場。目前中東地區的武器市場主要被美國、俄羅斯和歐洲國家占據。中國通過實戰演習展示武器性能,有望在這一市場獲得更大份額。
國際問題專家鄭華(化名)表示:"中國在中東的軍事外交是其整體外交戰略的組成部分,不以軍事存在為目的,而是服務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長遠目標。與美國的做法不同,中國不尋求在中東建立永久軍事基地或形成排他性軍事聯盟。"
這種基于互利合作而非軍事對抗的安全觀念,可能會給長期飽受戰亂之苦的中東地區帶來新的選擇。
6.反思與前瞻:軍事外交的新模式
中國空軍遠赴埃及參演,成功展示了遠程投送能力和體系作戰能力,這無疑標志著中國軍事外交進入了新階段。
過去,中國的軍事外交主要是派遣軍事代表團訪問、參加多邊軍演或者派遣維和部隊等形式。而這次直接將戰斗機、預警機等主力作戰裝備投送到遠方參演,表明中國已經有能力和信心展示自己的實戰能力。
這種直接展示戰力的軍事外交,一方面彰顯了中國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是向世界傳遞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心。中國有能力保衛自己的利益,但無意挑戰現有國際秩序。
李軍(化名),一位戰略問題研究者說:"中國的軍事力量發展跟上了經濟發展的步伐,這是大國發展的正常軌跡。問題不在于中國軍事力量的增長,而在于這種力量將如何使用。從目前看,中國主要是用它來維護國家主權和保障發展利益,而非謀求霸權。"
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利益不斷拓展,類似的遠程軍事行動可能會增多。如何平衡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與避免引發地區緊張的考量,將是中國軍事外交面臨的長期挑戰。
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軍事力量的認知也需要從"中國威脅論"轉向更加理性的評估。雙方在各自利益交織的地區,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的空間。
本次中埃聯合演習展現了中國軍事力量的成長,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國促進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意愿。在動蕩不安的中東地區,多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建設性參與,或許能為地區和平帶來新的希望。
這支跨越6000公里的中國空軍編隊,不只是帶來了先進的武器裝備,更帶來了一種新型大國軍事外交的實踐。而這,可能比任何武器裝備都更具深遠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