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熱氣騰騰的手搟面上桌,面條根根分明透著光,筷子挑起時彈力十足,入口爽滑又帶著恰到好處的嚼勁。這樣的畫面是不是讓你想起小時候媽媽站在廚房搟面的場景?可如今超市里買來的面條,煮的時候稍不留神就會斷成碎渣,湯底渾濁得像米糊。其實,想在家做出"煮不爛、抖不散"的手搟面并不難,關鍵就在于那碗看似普通的面團里藏著幾個"小心機"。
前些天鄰居王姐來串門,看我正在案板上揉面團,驚訝得直拍手:"你居然會自己做手搟面?我上次照著短視頻教程試了三次,不是煮成一鍋面糊就是硬得能硌牙!"我笑著遞給她剛搟好的面條,薄如紙張的面皮透著微微的鵝黃色,折疊切開后隨手一抖,根根面條像瀑布般散開。煮熟后的面條在湯里泡了半小時依然筋道,王姐當場掏出手機要錄視頻學習。其實這秘訣說來簡單,關鍵就在和面時多加的那"兩兄弟"——食鹽和雞蛋。
先說這食鹽的妙用。山東面點師傅老趙告訴我,每斤面粉加3克鹽是黃金比例。鹽粒能讓面粉中的蛋白質更好地形成面筋網絡,就像給面條穿上隱形的鎧甲。記得上次表弟來家里露一手,他省掉了鹽直接和面,結果煮出來的面條軟塌塌的,筷子一夾就斷成三截。后來他照著我的方法加了鹽,揉面時明顯感覺面團更有韌性,搟面杖壓下去回彈性十足,切好的面條拎起來能自然垂成弧形。
再說雞蛋這個"天然增筋劑"。河南的李大廚有個絕招:把雞蛋和水先攪勻成蛋液再和面。300克面粉配1個雞蛋剛好,蛋清里的蛋白質與面粉結合,形成雙重保護網。上次小區面食大賽,張阿姨用這個方法做的面條,煮熟后能掛在筷子上打轉不斷,評委都說像在吃現拉的拉面。更妙的是雞蛋讓面條泛著淡淡的金黃,比起慘白的機制面更有食欲。
不過光有這兩樣還不夠,山西面食非遺傳承人教過我"三揉三醒"的訣竅。第一次揉面成團后蓋碗醒10分鐘,讓緊繃的面筋松弛下來;第二次揉面時會發現面團變得異常聽話,隨便揉幾下就光滑如綢緞;第三次醒發后面團已經做好變身面條的準備。這就像給面團做SPA,每次按摩都讓它更柔韌有活力。上周教女兒做面條,她學著把面團扣在碗下,每隔十分鐘就跑去戳戳面團,驚喜地發現面團越來越"乖順"。
搟面時的防粘技巧也頗有講究。河北的巧手主婦們習慣用玉米淀粉代替面粉,既不會讓面皮發黏,煮出來的湯還特別清亮。我試過用普通面粉防粘,結果煮面時湯變得濃稠;換成玉米淀粉后,面條在沸水里翻滾就像一群歡快的小銀魚,湯底始終清澈見底。切面時記得像疊被子那樣把面皮折成梯形,下刀又快又穩,切出來的面條寬窄一致,抖散時絕不會粘連成團。
煮面火候更是關鍵中的關鍵。"三開餃子兩開面"的老話不是沒道理,水沸后下面條,等湯再滾時點入半碗涼水,如此重復兩次,面條芯就能熟透而不發脹。有次朋友來家聚餐,我忙著炒菜忘了看鍋,面條多煮了一分鐘,結果口感立刻變得綿軟?,F在我都用手機定時,嚴格把控2分30秒的黃金時間,撈出的面條過遍涼水,立刻找回彈牙的勁道。
最讓人驚喜的是,這種手搟面特別適合冷凍保存。周末多搟些面條,撒上玉米淀粉后分裝冷凍,工作日下班回家煮面,口感居然和現做的相差無幾。上個月出差前給老公備了三大包凍面條,他每天變著花樣做炸醬面、酸湯面,還得意地發朋友圈炫耀:"我家媳婦的手搟面,比日式拉面館的還勁道!"http://www.lmqy.cn/post/36494.html
http://www.lmqy.cn/post/36493.html
http://www.lmqy.cn/post/36492.html
http://www.lmqy.cn/post/36491.html
http://www.lmqy.cn/post/36490.html
http://www.lmqy.cn/post/36489.html
看著案板上整齊排列的面條,突然想起《舌尖上的中國》里那句:"最好的食物,永遠帶著手掌的溫度。"當筷子挑起根根分明的面條,吸溜入口的瞬間,麥香混合著蛋香在齒間綻放,這份家常的味道,是任何包裝精美的速食面都替代不了的滿足。下次和面時,記得請出食鹽和雞蛋這兩位"黃金搭檔",讓你的手搟面從此告別軟爛,真正實現"煮不爛、抖不散"的神奇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