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文史學者鄭逸梅先生(1895—1992)誕辰130周年,近日,“逸梅藏扇 有慧畫扇”紀念展在上海市福州路百年老字號藝苑真賞社(藝術書坊三樓)舉行。
展覽展出鄭逸梅所藏成扇22件,包括曾熙的花卉、白蕉的蘭花、狄平子的墨竹和郎靜山的山水等,也有翁同龢、譚澤闿和章太炎的書法,從中自可領略鄭老集扇的眼光,揣摩他集扇的品味。
鄭逸梅先生(1895—1992)
中國扇文化源遠流長,是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頗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隋唐之后,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逐漸成為文人墨客的一種雅好。明清以降,在扇面上作書繪畫,更成為一時風尚。許多書畫名家,往往同時也是創作扇面的高手妙手,成扇扇骨也成了雕刻家馳騁的天地。也因此,成扇和扇面成為了字畫收藏的一個別具風采的分支,專門收藏成扇成為收藏大家的也不乏其人。這種優雅的文化風氣代代相傳,至今不衰。
展出的扇面
展出的翁同龢書法扇面
作為20世紀中國著名的文史掌故大家,鄭逸梅“補白大王”的美譽早已傳遍海內外。他的《藝林散葉》等著作,即使一印再印,依然常銷不衰,堪稱出版奇跡。
鄭逸梅也是收藏歷代名人書札的大藏家,已先后問世的《鄭逸梅友朋書札》和《鄭逸梅友朋尺牘 鄭逸梅家藏尺牘》兩書就是明證。除了藏札,鄭老的藏扇也是相當精到,在已經披露的《鄭逸梅日記》1954年部分中,除了他集藏名人尺牘的記錄外,有關集藏成扇、扇面的記錄也有很多處。
展覽現場
“鄭老同時也是一位成扇愛好者和收藏者,卻知者還不多。”華東師大教授、知名學者陳子善撰文說,“他曾自嘲‘愛扇成癖’,可見他對集扇的癡迷。他的‘紙帳銅瓶室’所珍藏的成扇,鼎盛時曾高達三百余件,豐富多彩,嘆為觀止。但后來在變故中幾乎散失殆盡。研究鄭逸梅先生和他的嗜好,如不關注他的藏扇,那將是一個重大的欠缺。”
曾熙花卉扇面
據陳子善的研究,鄭老“紙帳銅瓶室”所珍藏的成扇,鼎盛時曾高達三百余件,豐富多彩,嘆為觀止。不幸的是,浩劫之中幾乎散失殆盡。“天清云朗之后,鄭老重新開始,‘再度搜羅’,又大有收獲,他曾撰長文《紙帳銅瓶室集藏——扇箑》詳記其事。鄭老愛扇之深切,賞扇之高明,藏扇之樂此不疲,均溢于言表,不能不令人感佩。”陳子善說。
展出的扇面
“祖父酷愛藏扇,先前的三四百件扇箑,雖說付之一空,但老人家不改初心,時刻尋物來充實笥笈,日積月累也有一定的數量。但最終留下在家里的還有34幅。”鄭逸梅孫女鄭有慧說,“這批藏扇不乏名家稀有之作,比如說郎靜山,他作為攝影家幾乎不畫畫,但祖父收藏的扇面中就有他畫的。這幅扇面的反面是沈禹鐘題字,也是民國大家之一。章太炎、吳湖帆的合扇也頗有看點。”
鄭有慧(右)與其祖父鄭逸梅
鄭有慧與祖父鄭逸梅共同生活38年,耳濡目染祖父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深受影響和熏陶。自幼喜愛文學藝術的鄭有慧專攻國畫,成就斐然。此次紀念展“逸梅藏扇 有慧畫扇”中的“有慧畫扇”指的正是她。展覽同時展出她創作的扇面多幅,祖孫兩人,一藏扇一畫扇,相映成趣,也是文壇藝苑的又一佳話。
展出的扇面
2015年,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文史研究館和朵云軒舉辦了紀念鄭逸梅誕辰120周年的慶典,并在藝術書坊簽售《鄭逸梅友朋手札墨跡》和《紙帳銅瓶室文叢》(一、二)。而在五年前2020年秋季10月份,在上海文史研究館,又舉辦“人澹如菊、品逸于梅——鄭逸梅文獻藝術展”,并在 12月份再次由朵云軒舉辦“瞻彼南山”紀念鄭逸梅誕辰一百二十五周年的座談會。“近十年中,家屬陸續整理和主編的先祖父相關書籍,已有十九本(集)出版。”鄭有慧說。
陶冷月梅花扇面
鄭有慧在展覽現場
對于此次展覽選擇上海福州路,此次紀念展策展人、鄭逸梅遺著責編楊柏偉說:“鄭老因其著作的‘長壽’始終不曾被人忘懷。有關他的紀念活動,近十年來就舉辦過很多起,這次紀念老人家的一百三十周年誕辰。我當時與他的孫女說,必須放在福州路!鄭逸老既是福州路舊書店的常客、老主顧,又是上海書店緊密倚靠的老作者、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