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周總理發布命令,授予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云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十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
從此,開國十大將的排名就成為了中國大江南北熱議的話題,時至今日依然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在這一排名中,陳賡的位次無疑是大家最為關注的焦點,作為資歷和戰功都數一數二的他,被排在粟裕、徐海東之后還能被人所理解,但是不如黃克誠,這就不可避免地引發爭議了。
從資歷來看,陳賡是1922年入黨的,粟裕是1927年入黨,徐海東和黃克誠則是1925年入黨。
在粟裕和黃克誠還在讀書,徐海東還在做窯工的時候,陳賡就已經投身到了革命活動之中,并在1923年的反日斗爭當中首次負傷。
在我黨的早期斗爭中,陳賡就展現出了極強的軍事、政治才能,其中在“中山艦事件”中,陳賡更是在周恩來的領導下與蔣介石進行了面對面的斗爭。
對于這部分的經歷,可以說不管是粟裕、徐海東還是黃克誠都是一片空白。
那么,早就在黨內嶄露頭角的陳賡,為何會在評選中落后這三位呢?
其主要是因為,陳賡在紅軍時期的貢獻不如徐海東,在解放戰爭時期不如粟裕,在政工方面不如黃克誠。
先說紅軍時期,當時粟裕尚未顯山露水,但是徐海東卻格外耀眼。他是紅二十五軍的靈魂人物,率領著紅二十五連戰連捷,打得反動派聞風喪膽,被譽為“徐老虎”。
在長征過程中,紅二十五軍是唯一一支不僅沒有減員,還有所發展的部隊。
當時,中央紅軍經過長征抵達陜北,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困難,部隊缺衣少食,急需資金來度過即將到來的冬天。
而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徐海東的部隊不僅兵強馬壯,而且糧餉充足。
毛主席因此決定向徐海東借款,以解燃眉之急。
毛主席親筆寫了一封信給徐海東,信中寫道:“海東同志:你好!因部隊過冬吃、穿出現困難,特向你借款兩千五百元。毛澤東”。
徐海東收到信后,感到非常愧疚,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應該早些想到要支援中央紅軍。
他立即詢問供給部部長查國楨部隊還有多少錢,得知還有7000塊大洋后,徐海東決定留下2000元,將剩下的5000元全部送給黨中央。
徐海東不僅送去了5000塊大洋,還動員部隊將部分武器、彈藥、過冬的服裝送給了中央紅軍,并從十五軍團劃出一個騎兵團,交由中央直接指揮。
多年后,毛主席仍然對徐海東的這一行為念念不忘,稱贊他是“最好的共產黨員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東在紅軍時期有多強?我們不僅能從這一故事可見一斑,還能從蔣介石給他開出的懸賞金額上看出來。
當時,徐海東的懸賞金額是25萬大洋,跟毛主席、朱老總的懸賞金額一樣。
而陳賡在紅軍時期,由于負傷先在上海治療了一段時間,之后加入了中央特科,主要從事情報工作。
在前往中央蘇區后,陳賡雖然也參與了一些戰斗,但是很快又因為負傷前往了上海治療。
在長征期間,陳賡也是多次負傷,這令他失去了很多立功的機會。
與陳賡類似,黃克誠也在紅軍時期沒那么耀眼,只不過他不是因為負傷,而是因為堅持對“左”傾領導提出批評,而遭受了多次降職,最嚴重的一次直接被降為了戰士,雖然之后又被啟用,但是也錯失了很多建功機會。
而粟裕在紅軍時期,其職務為紅四軍參謀長,由于紅四軍是毛主席和朱老總直接指揮的部隊,所以他沒有多少展現自己的機會。之后,粟裕也沒有參加長征,而是留在了蘇區堅持斗爭。
因此,在紅軍時期,陳賡的戰功是低于徐海東,與黃克誠持平,但高于粟裕。
而當時間進入抗日戰爭時,陳賡這才真正意義上名聲大振。
陳賡所率領的386旅可以說是八路軍的絕對王牌,他率領著386旅馳騁在華北抗日前線,參與了長生口、七亙村、黃崖底等多次著名戰斗。
在神頭嶺伏擊戰中,陳賡巧妙利用地形,精心部署兵力,成功打擊日軍運輸車隊,斃傷俘敵15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
在粉碎日軍“九路圍攻”時,陳賡在長樂村指揮386旅殲滅日軍2200余人,為戰役的最終勝利奠基了堅實的基礎。
在百團大戰中,陳賡率部參加正太鐵路破擊戰和榆遼戰役,并一舉攻克榆社縣城。
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陳賡指揮沁源軍民進行了長達30個月的圍困戰,粉碎了日寇所謂“山地剿共實驗區”的圖謀,創造了人民游擊戰爭的范例。
而黃克誠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貢獻則為建議恢復了政治委員制度,并且擔任344旅政治委員,參與了指揮溫塘、張店、町店等戰斗,并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1940年起,黃克誠任八路軍第2縱隊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南下華中豫皖蘇邊區,組建八路軍第4縱隊并任政治委員。后轉赴皖東北,整編部隊為八路軍第5縱隊,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
徐海東雖然在抗日前期也奔赴了抗日前線作戰,但是他不久后便反復生病,基本上告別了戰場。
粟裕在抗日期間的戰功也與陳賡同樣顯赫,他在1938年率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加入新四軍,任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組建新四軍先遣支隊,執行偵察任務,在韋崗伏擊日軍,殲滅日軍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
1939年,粟裕指揮水陽鎮伏擊戰、橫山戰斗、奇襲官陡門等戰斗,殲日偽軍400余人,俘57名,并炸毀火車一列。
1940年,粟裕與陳毅指揮黃橋決戰,擊敗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殲敵1.1萬余人,一舉為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1941年,粟裕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指揮蘇中軍民反擊日偽軍“掃蕩”,殲日軍1300余人。
1944年,粟裕發起春季攻勢作戰,解放國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殲日軍三澤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偽軍480余人。
1945年,粟裕任蘇浙軍區司令員,指揮高郵戰役和隴海線徐海段戰役,殲滅拒降日偽軍2萬余人。
從這一時期來看,陳賡與粟裕的戰績不相上下,略高于黃克誠,遠遠高于徐海東。
其實,陳賡如果能一直保持這樣的勢頭,他的排名根本不可能那么低,甚至超越粟裕也不再話下。
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陳賡卻因為兩件事被粟裕徹底拉開了差距。
在1947年的確山戰役中,陳賡作為指揮員,在制定計劃時出現疏忽,忽略了三個制高點中的一個,導致敵軍加強防御,延緩了我軍的進攻進程。
此外,他在協調兵團之間的合作上也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整合各兵團的力量,導致協同作戰出現問題。
當敵軍增援確山時,陳賡未能及時調整戰略,反而在戰場上被動應對,最終不得不撤退。
在1948年的宛東戰役中,陳賡在處理張軫兵團時,未能及時識破張軫的計謀,相信了張軫的電報,認為對方會繼續東進,從而命令第4縱隊撤離,這導致我軍錯失了全殲張軫兵團的機會。
陳賡的這兩次失誤令毛主席認為他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時,能力上稍顯不足。
而粟裕在解放戰爭中則展現出了他指揮大兵團作戰時的極強能力,特別是在孟良崮戰役中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擊斃蔣介石的心腹愛將張靈甫,令其威震海內。
之后,粟裕在淮海戰役中,殲滅國民黨主力共44萬人,活捉杜聿明,更是令他獲得了無與倫比的聲望。
毛主席在戰役勝利后直言:“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而黃克誠在解放戰爭時期,則主要在東北進行政治和后勤工作,為鞏固東北根據地,組織人民支援遼沈戰役做出了杰出貢獻。
徐海東因為身體狀況太差,整個解放戰爭時期都在養病。
從上述回顧我們不難看出,雖然陳賡資歷較老,但是他在解放戰爭和紅軍時期分別落后于粟裕和徐海東,因此排在他們后面并不奇怪。
而在與黃克誠的競爭上,雖然陳賡戰功略勝一籌,但是政治上卻遠遠不足。
要知道,黃克誠在東北的政治工作是屬于奠基作用,沒有他打下的基礎,就不會有遼沈戰役的勝利。而且黃克誠在平津戰役后,負責管理天津,令天津迅速回到了正軌,這個政治影響力極大,所以功勞也很大。
因此,陳賡不僅在與粟裕、徐海東的競爭中落后,與黃克誠相比也略顯不足,只好在開國十大將中位列第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