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醫學院“4+4”熱度逐漸消散,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欠中國醫科大學一個道歉。
2024年,中國醫科大學1800名“同等學力博士研究生”被告知拿不到畢業證,除非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以及發表高質量文章。事件一出,中醫大被廣大網友批得體無完膚。
人們痛斥校方背信棄義,將學生六年青春視為兒戲。但現在想來,這何嘗不是醫學教育的“知錯就改”,很明顯,時任管理者已注意到,當“經營創收”滲透到醫學習教育領域,后果極為嚴重——放任注水文憑泛濫,無異于在手術臺上埋下定時炸彈。而病人的生命權,永遠比任何人的學歷焦慮都值得敬畏。
有媒體將針對協和“4+4”事件的輿論聲浪,解讀為“對機會均等的捍衛”,但那位留言“夢,輕輕碎了一地”的醫學生,畢業后會發現更殘酷的現實:自己寒窗十年換來的文憑,與速成鍍金的“水博士”在晉升等通道上并無二致。
所以問題的根本不在于什么機會均等,而在于人才評價體系已千瘡百孔。
饒毅教授近日發文《協和醫學院招生的弱點及其解決辦法》,希望“立即停止招收海外華人、國內出國讀本科再馬上回來讀協和的生源。”這確實是良心話。
但他同時也堅定肯定了協和“4+4”項目的初衷、設計和內容,這一點卻難以服眾——所謂初衷也就算了,問題的根源難道不是項目設計和內容嗎?
首先是違反了醫學教育的客觀規律——醫學不同于哲學,它是有專業壁壘的,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應以扎實的醫學根基為生長點,而不是在文藝、園藝等其它不相干專業學科知識基礎上,再施以醫學技能的嫁接。
其次是違反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規律——十幾年的改革實踐已經證明,協和“4+4”模式培養的醫學博士,其臨床能力不過相當于入門的準醫生,為何不本著“實踐檢驗真理”原則,對這一模式進行必要批判、科學“揚棄”,反而還要一意孤行,把這一不成功的模式進行到底?
此外,這一模式也不符合國情,不客氣地說,協和“4+4”模式中,有幾名非醫學專業學生,是因為熱愛醫生這個職業而報考的?還不是沖著“速成超車”的博士帽、高薪資,或者“曲線上車”般拿到體制內的編制?
相比較而言,同樣是“4+4”,浙江大學的“巴德年醫學班”就不遭人詬病,因為其不遜于北大醫學部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就確保了公開、公平的招生路徑,以及“掐尖”的生源質量,而學生本科專業的選擇也是與醫學發展息息相關,比如計算機、藥學等,而且至少要修滿 33 學分的醫學預科課程,例如生物化學、基礎醫學等,為后續的4年專業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很明顯,浙大的“4+4”,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醫學精英培養模式,可以當作范本,為那些失敗的“4+4”提供幾點破局思路:
一是生源嚴選機制:僅在相關學科頂尖5%群體中遴選,確保知識遷移的可能性。二是培養周期重構:設置不低于3年的臨床觀察期,建立“理論-實踐-再理論”的螺旋上升模式。三是職業信仰塑造:引入淘汰率不低于30%的階段性考核,讓醫者仁心成為比技術更重要的篩選標準。
總之,醫學是人類對抗死亡的最后堡壘,守護醫學教育的純粹,就是守護每個人生命最后的尊嚴。
當前,比協和醫學院的個體整改更有意義的是,立即取消醫學教育的全部“水文憑”——當我們允許任何形式的學歷注水,就是在默許未來的某天,無數人,包括我們的至親,躺在由“速成專家”主刀的手術臺上,毫無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