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的到來,我們專注于分享物業管理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最新動態。如果您對物業服務質量,物業管理制度、行業法規等話題感興趣,歡迎您關注我。在這里,我們將一起探索和學習,共同推動物業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期待您的加入!
在上海閔行區銀康苑小區住了7年的張阿姨最近發現,樓道墻面變干凈了,路燈更亮了,物業保安巡邏的次數也多了起來。這些變化,源于一場全小區83.9%業主投票支持的物業費調價行動。從每平方米1.3元漲到1.8元,看似只是數字的變化,背后卻是一場黨建引領、多方協作的社區治理實踐。這個曾經因物業費低廉導致服務質量下滑的動遷安置小區,究竟如何實現居民從"不買賬"到"主動支持"的轉變?它的經驗又能給全國同類社區帶來哪些啟發?
01
一場遲來的"價格調整"
銀康苑小區是典型的動遷安置房社區,2016年交付時,1768戶居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待搬入新家。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每平方米1.3元的物業費足夠維持基礎服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潔、安保、設備維護等成本逐年攀升,物業公司逐漸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前兩年開始,樓道燈壞了要等好幾天才修,綠化帶雜草長得比花還高。"居民李先生說,大家雖然對服務不滿意,但一提到漲物業費就集體搖頭。這種僵局在2023年被打破——通過專業評估、橫向對比和三輪入戶溝通,小區最終以83.93%的高同意率通過調價方案。這場看似普通的費用調整,實際上是一場社區治理能力的綜合考驗。
02
解開死結的四把鑰匙
1. 用數據說話,讓居民算清"明白賬"
調價最難的是打破"信息差"。很多居民覺得"1塊3都服務不好,漲價就能變好?"為此,居委會引入第三方機構出具專業報告:按當前物價,維持基礎服務需要2.4元/平方米。這個數字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但社區沒有直接采用評估價,而是制作了周邊12個小區的物業費對比表。"隔壁商品房3.2元,旁邊動遷房小區也漲到了1.8元。"業委會主任王大姐舉著表格挨家解釋:"咱們不追求高檔服務,但至少要保障路燈常亮、電梯安全。"用市場行情代替空談道理,用鄰居案例代替抽象說教,數據成了打破質疑的"破冰錘"。
2. 黨組織牽頭,構建"信任共同體"
動遷小區居民普遍存在"多套房"現象,很多人常年不住在小區。如何確保溝通到位?居民區黨支部組建了"黨員+樓組長+志愿者"的30人突擊隊。他們白天核對房屋信息,晚上帶著《調價問答手冊》上門。
"有個業主在市區上班,我們跑了三趟才見到人。"黨員志愿者小陳說,"最后一次在他公司樓下等了兩個小時,就為當面講清楚調價后新增的服務項目。"這種"磨破嘴、跑斷腿"的笨辦法,反而讓居民感受到誠意。當物業服務不再是冰冷的交易,而是家門口的"熟人承諾",很多人的態度開始松動。
3. 服務承諾書:把餅畫在合同里
最打動居民的,是一份蓋著公章的《服務質量提升清單》。物業公司白紙黑字寫明:新增2名專職保安,每日巡邏從3次增至5次;每季度清洗一次外立面;一年內完成所有樓道墻面粉刷......這些具體到數字的承諾,把抽象的價格調整轉化成了看得見的服務升級。
"以前總說漲價后服務會變好,這次人家把整改時間表都列出來了。"住戶劉女士指著公告欄里的進度圖說,"現在每周都能看到哪里換了新燈,哪片綠化補種了,錢花得明明白白。"
4. 業委會的"硬核擔當"
在調價過程中,由退休教師、企業主管組成的業委會展現出超強執行力。他們主動開放個人手機作為24小時咨詢熱線,把辦公室變成"臨時議事廳"。業委會副主任老趙甚至把自家客廳改成接待室,"十一"長假期間接待了40多戶居民。
"有戶人家覺得漲幅太高,老趙就拿著近五年的水電費單子,一筆筆算成本變化。"社區書記回憶說,"三個小時溝通后,那家人不僅簽字同意,還成了樓棟里的義務宣傳員。"這種把公家事當自家事辦的勁頭,讓冷冰冰的調價方案有了人情溫度。
03
動遷小區的治理啟示錄
銀康苑的實踐打破了一個認知誤區:動遷居民不是不愿花錢,而是需要花得放心。這次調價成功的底層邏輯,在于構建了"專業支撐+情感聯結+契約精神"的治理三角:
1.專業支撐:第三方評估消除價格爭議,橫向對比找到最大公約數;
2.情感聯結:黨員帶頭打破溝通壁壘,熟人網絡建立信任紐帶;
3.契約精神:用法律文書固化服務承諾,用進度公示構建監督閉環。
這種模式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沒有依賴行政命令或道德綁架,而是通過建立透明化、契約化的協商機制,讓居民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共同決策者"。正如社區書記所說:"調價不是終點,而是重塑社區關系的起點。"
04
中國社區需要更多"解題樣本"
銀康苑的故事給全國4萬個動遷安置小區上了生動一課。據統計,我國約有65%的安置小區物業費低于成本線,30%的物業公司處于虧損狀態。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個正在陷入"服務差-拒繳費-更差服務"惡性循環的社區。
破解困局的關鍵,在于找到居民權益與市場規律之間的平衡點。銀康苑的經驗證明:當專業評估賦予調價合法性,當黨建引領凝聚社區共識,當契約精神構建履約保障,看似無解的老大難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今天的銀康苑,樓道里新裝的感應燈照亮晚歸人的腳步,重修的文化廣場上飄著孩子們的歡笑。這些變化提醒我們:好的社區治理,從來不是比誰嗓門大,而是看誰能搭建起理性對話的平臺,把不同利益訴求轉化為共同行動方案。這或許就是中國式基層治理最動人的模樣——在算清經濟賬的同時,更守住了人心這筆大賬。
(本文案例來源于公開報道,觀點僅供參考。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如果你認同本文觀點,請點贊、在看、轉發!
只有更多人關注,小區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關注我,了解更多的物業管理方面的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