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至5月5日,為弘揚勞動精神,強化公眾對勞動價值的認識,并倡導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共識,貴陽生態科普館以“勞動創造生態美,科普共筑綠色夢”為主題,吸引了上百余人參與到活動中。
5月1日活動現場
5月1日,“勞動節‘打怪’:外來入侵物種退退退”知識科普講座如期開展。由貴陽生態科普館工作人員向志愿者全面且深入地科普外來入侵物種的生物學特性、傳播途徑,以及它們對本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生物多樣性、生態服務功能等多方面造成的具體危害。推動公眾從“旁觀者”轉變為“行動者”,共同筑牢本土生態安全屏障。
志愿者在十里河灘打撈福壽螺
來自貴州大學的王順寶同學分享到:“當第一次觸碰到福壽螺冷硬、腥臭的螺殼時,那種真實的觸感遠比展柜里的固定標本來得震撼。讓我意識到這不是課本上的平面圖片,而是正在侵入我們生態系統里的活體威脅。這次活動經歷讓我感受頗豐,未來我也會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為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治貢獻自己的力量。”
5月4日活動現場
5月4日,勞動旗幟同青春熱血一同揮揚,以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引,貴陽生態科普館工作人員為志愿者們闡釋了生態系統中的依存關系,現場設置了“假如在公園里遇見一只受傷的小鳥,是否施出援手”的討論環節。來自貴州財經大學的郭利娟同學提出:“優勝劣汰,物競天擇,尊重自然的選擇,這才是我們與大自然最好的相處方式”。在這一環節,人與自然的多種相處模式被展現,不同觀點的碰撞讓志愿者們對生態干預的尺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郭利娟同學提出見解
同時,為提升公眾生態安全意識、筑牢城市生物安全防線,貴陽生態科普館創新運用數字技術賦能生態教育,于5月1日至5日推出“生態知識大挑戰”線上互動活動,吸引市民云端參與,掀起“指尖上的生態保衛戰”。鼓勵公眾深入了解外來生物物種相關知識,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
據悉,此次活動由貴陽市生態環境局主辦,貴陽市環境宣傳教育中心、貴陽生態科普館承辦,旨在實現勞動精神傳承、生態意識喚醒與科普效能提升的多維共振。
來源:貴陽生態環境融媒體中心
文 | 李婧婷
供稿 | 貴陽生態科普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