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天起至17日是第34屆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今年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活動將圍繞“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激活城市節水基因”開展。依托城市更新加強韌性城市建設,北京將推動濱水空間更新改造、海綿城市建設、節水器具更換等措施一體化推進城市節水,把人水和諧、節約集約的要求貫穿和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今年底,北京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占比將達到40%以上。
“清河之洲”構建濱河公園海綿系統
實際上,作為主會場的“清河之洲”,就蘊藏著許多節水設計理念。清河之洲的河道中,水質清冽,水底的綠色水草清晰可見。兩只黑天鵝及幾只綠頭鴨優哉游哉。據海淀區水務局副局長張士軍介紹,清河主河道以及園內水系景觀水水源均為再生水,清河再生水廠、肖家河再生水廠等再生水廠每天將10萬立方米再生水補充到河道中,灌溉水源也將市政中水引入綠地灌溉系統,替代傳統自來水,大幅降低了市政用水壓力。同時,“清河之洲”依據地面高程及挖填方,成體系地構建了濱河公園的海綿系統,充分融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理念”,通過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設施,增強雨水滲透和蓄存能力。下雨時匯集雨水,經過植被緩沖帶與礫石凈化床的凈化,以及多處跌水曝氣,最終將凈化后的雨水回補河道。“清河沿線分布肖家河、北苑等4座再生水廠,總污水處理能力達117萬噸/日,每日向清河補充再生水約90萬噸。清河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以上。”張士軍說。
公園配建下凹綠地控制用水量
北青報記者還在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中看到,路面兩側都安裝有線性的排水細槽,處處可見的下凹式花園綠地內黃菖蒲花開得正盛。“公園規劃之初就在深度踐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場地內構建起雨水收集利用系統。以C區為例,規劃建設3820.97平方米下凹式綠地,并配套建設兩座總蓄水量78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池。”海淀區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車建國介紹說,公園內通過設置透水鋪裝和智慧綠地灌溉系統等,有效控制用水量,提升用水效率,基本實現了雨水就地消納、不外排。“當短時間強降雨引發周邊區域排水壓力驟增,調蓄池迅速發揮‘海綿’吸納作用,暫存過量雨水;待雨勢趨緩,再將儲存雨水緩慢排出,有效降低公園及周邊區域內澇風險,提升整體排水標準與防洪能力。同時,地底下還鋪裝了大量有著蜂窩結構的蓄水模塊,有水時也化身‘海綿’先吸附水分并進行凈化,再回補到地下。而下凹式花園就種植挺水植物,利用來水形成水坑……”
年均更新改造供水管網300余公里
據市節約用水辦公室二級主任科員王宏博介紹,依托城市更新行動,北京市穩步推動供排水等骨干工程建設,全市城鎮公共供水范圍不斷擴大,通過管網消隱改造降低漏損率,年均更新改造供水管網300余公里,全市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至8.44%。自工程實施以來,累計完成1350余個自建供水設施水源置換和1251個老舊小區內部供水管網改造項目。同時,擴大再生水利用,打通“最后一百米”再生水堵點;關注“最后一米”民生工程,推廣居民戶內節水器具換裝。將消費品以舊換新范圍覆蓋到坐便器、智能坐便器、洗碗機、淋浴器、凈水機、水嘴等6類水效標識產品,累計補助資金超200萬元。
據悉,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比例達38%。預計今年底,北京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比例將達到40%以上。
文/本報記者解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