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元求索到專業深耕的成長脈絡
閩江支流梅溪畔,初次見到池娟芳時,她正和團隊在對石刻文物進行高精度的數字化采集。紅色光點在這些文物上游走,顯示屏上,明代嘉靖年間的捐糧碑文正以0.03毫米精度重生。"這個風化嚴重的'孝'字,數字模型還原了它三百年前的模樣。她輕觸屏幕,層層巖屑在算法中剝落,遒勁筆鋒重現眼前。
作為《當代建筑遺產保護的數字化策略研究》的作者,池娟芳將技術創新融入傳統保護場景。并主持編寫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智彭氏家族石刻數字化信息采集保護方案》《清華彩虹橋數字化保護》和《羅田巖石刻數字化保護方案》等,這些方案詳細規劃了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數字建模等先進技術,對石刻文物進行高精度的數字化采集和建模。此外,方案還涵蓋了數據存儲與管理、數字化成果的傳播與應用,確保了文物在物理空間受損時,其數字檔案仍能完整保留,實現了文物的雙重保護。
作為福州市閩清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及一線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池娟芳在閩清縣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發揮了她的作用。她以“保護不是封存,而是讓文物活在當下”為理念,兩次代表建議被做重點督辦件,實現歷史資源與現代生活的深度銜接。
在交流中發現,這位80后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她在職業實踐中,是從技術一線逐步走向管理崗位的:在盤古傳媒任職時,池娟芳為江西省文旅廳參與義烏等地的文化和旅游產品博覽會提供了設計服務,由此踏上了與文化行業的結緣之路。2019年起,池娟芳通過學習深造,專注于南方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在此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跨區域項目管理經驗。2023年起,任北京建筑大學設計研究院文保院四所副所長,投身更高層面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與技術研發。
作為文物保護行業資深從業者,她的專業能力獲行業多重認證:2017年取得文物中級工程師職稱,通過“全國考古調查勘探崗位人員職業技能”初、中、高級考試,2023年受聘為福建省土木工程建筑行業協會專家。她在學術領域成果豐碩,參與編寫了《當代建筑遺產保護的數字化策略研究》《梅邑風情》等著作,并在《科學與技術》《城鎮建設》等知名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深入探討了基層文物保護宣傳與數字化技術的應用。
在社會責任層面,她始終踐行公益精神:連續六年(2013—2018年)帶領團隊與中華殘疾人網共同發起“殘疾人相親會”,2018年獲“中國新時代·閩商新作為”社會公益慈善獎;2022年疫情期間,作為志愿者參與福州社區防控,獲寧化街道福瑞社區“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表彰,展現專業之外的人文關懷。
從南方到北方,從歷史建筑修繕到數字檔案建設,她的職業軌跡串聯起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始終不變的是對“讓文物活起來”的執著。當閩清的古厝在修繕后重煥生機,當石刻文物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永恒留存,池娟芳的實踐證明:文化遺產保護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復刻,而是以專業為筆、以創新為墨,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傳承答卷。
她的經歷與行動,不僅勾勒出一位文保工作者的職業肖像,更折射出當代文化遺產保護的多元維度——既有對歷史細節的精微守護,也有對時代需求的主動回應;既有技術層面的突破創新,如三維掃描技術在文物數字化方面的應用,也有對人文價值的深刻堅守,例如通過數字化賦能為文物的保護和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她身上,職業追求與社會責任形成共振,為文化遺產保護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注入了持續前行的動力與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