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南京市、無錫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鎮江市、泰州市與上海市普陀區“七市一區”數據局領導齊聚上海海納小鎮,在海納大會上共同簽署了“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數據與政務服務合作機制。這一機制的落地,為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做出了新探索,普陀區以海納小鎮為樞紐,將在數據要素流通、產業協同發展與政務服務聯動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七市一區”發展各有側重、各有所長,數據合作為其跳出地域空間的硬約束,加快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創造了更多可能。當下,南京市依托紫金山實驗室等科創平臺,形成了確定性網絡技術等全球、全國前沿技術成果,并致力于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落地;蘇州市與無錫市具備完善的數據基礎設施和智能產業體系,在數據融合、政企協同、智能產業化等方面已然走在前列;南通市在高端家紡、船舶制造等領域積累了大量的高質量數據集;作為國家級醫藥城市,泰州市探索大健康產業與數據經濟的融合路徑;普陀區則依托地處上海的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集聚了一批面向長三角和全國提供行業數據賦能的功能型平臺。
“海納小鎮的新型研發機構、數據開放平臺及應用場景‘揭榜掛帥’機制,可以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提供試驗場。”區數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普陀區正依托海納小鎮活力、包容、共創的創新生態,成為跨區域資源整合的“連接樞紐”。
小鎮內,數據共享平臺、產學研聯合實驗室等基礎設施,將大大降低中小企業參與區域協同的門檻。“很多數據企業都具有體量小、專業背景強的特點,”區數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項目為牽引,企業間共同合作、共同創新,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像小鎮某創新團隊,在學術交流中迸發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想法,雙方就迅速抽調精英組成一個團隊,前后花了9個月時間研究攻關,下個月,他們的合作成果就要正式發布了。”這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創模式,正逐漸成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鮮明標簽。
根據合作協議,“七市一區”將構建常態化對接機制,合力推動數據從“孤島”向“要素”加速轉變,并培育7個可復制的標桿項目,將聯合打造高質量數據集,開放共享,為區域協同筑牢數據根基。此外,還將通過建立長三角虛擬窗口和“云綜窗”的協作互通制度,實現“七市一區”所有地級以上政務服務大廳“遠程虛擬窗口”全覆蓋,提升跨省通辦效率。
未來,“七市一區”將以海納小鎮為樞紐節點,進一步深化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浪潮中,以數據為紐帶,書寫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原標題:《數創生態季〡項目引領、資源共享,“七市一區”攜手逐浪數據要素》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陶欽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