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軍,著名書法家,詩人。
永軍先生于七十年代中出生于浙江,后從軍隊轉職于南粵。其書法實踐,恰似一曲碑帖交融的交響樂,在當代書壇奏響獨特的審美旋律。從學碑到師帖的轉換,既是一種個體藝術意識的選擇,也是時代風氣使然。先生以碑帖兼修為根基,既承清代碑學復興之脈,又得晉唐帖學之神韻,同章草相融合后,在當代展覽語境中開辟出永軍"新帖學"的創作范式,在近十幾年來的全國全軍重要展覽賽事上頻頻入展獲獎。其藝術探索揭示了碑帖互滲的深層規律:碑學之金石氣與帖學之書卷氣,恰如陰陽二氣相生,共同構筑著書法藝術的生態平衡。
碑帖兼容是當代書法的主流態勢,碑與帖是書法的兩種不同表現方式,并不存在藝術審美層次上的高低之別。帖,放筆直書;碑,先書后刻。民間書手在鐘鼎彝器上刻下的文字,也與碑一樣,是書法的延伸。這種粗糲荒率的字體雖因風雨剝蝕、兵火戰亂而時斷時續,卻給廣義的碑派書風蒙上了一層自然純凈的面紗,于撲朔迷離中透出一股拙樸天真之美。當二王帖系經典被寫熟寫濫以致俗不可耐之時,碑學就成為了唯一能夠醫治此病的良方,反之亦然。
永軍先生的學書軌跡,初以顏柳楷書筑基,后從漢魏碑版得《張遷》《石門》之雄渾,繼參二王法帖,悟《十七帖》《書譜》之流美。這種由北碑南帖的審美碰撞,暗合阮元"南北書派論"的學術洞見——碑學之樸厚可醫帖學之熟滑,帖學之精致能補碑學之粗獷。永軍先生的過人之處,在于將章草的古拙與二王的流暢熔鑄為"陳氏草法":起筆如青銅鑄鼎,收鋒若春蠶食葉,既保持唐草"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的法度,又暗含明人"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的韻律追求。觀其學書之路,貴在啟蒙路子正,用功甚勤,于不斷鉆研和總結中少走了許多彎路,到高等藝術專業院校深造學習后更得到了“祛除盲目性”這一法門。有好的悟性,蒙名師垂教點撥,再加上個人刻苦用功,才有了從臨摹順利過渡到創作乃至自成一派的水到渠成。
先生對"自然書寫"的詮釋頗具哲思:主張將筆墨化為"第六指",追求蔡邕"書者,散也"的創作境界。其常態書寫簡潔純凈,如王羲之"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自然流露,又具懷素"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激情澎湃。這種創作狀態,實則是"技進乎道"的現代表達——筆墨既是技藝載體,更是心性外化,恰如孫過庭所言"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論及風格形成,先生以"慢火煲湯"喻之:反對急功近利的"風格速成",主張如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般積淀。其詩詞中"半窗竹影搖書案,一室墨香染素箋"的意境,恰印證了項穆"正書法所以正人心"的書學觀。這種"創造性轉化"既非泥古不化的"書奴",亦非刻意標新的"刺青",而是如董其昌"集其大成,自出機杼"的智慧——在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態的傳統長河中,打撈屬于這個時代的審美珍珠。
當代書法發展亟需破解"守正"與"創新"的二元對立。永軍先生的實踐表明:真正的藝術突破不在于顛覆傳統,而在激活傳統基因的現代表達。其作品既可見"張旭三杯草圣傳"的筆墨血脈,又滲透著"池水盡墨"的研精覃思,在尺素間構建起連接晉唐文脈與當代審美的詩意通道。這種創作智慧,恰如沙孟海所言:"傳統是條大河,我們要做的是疏浚而非截流",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塑造一個更為真實而富有魏晉風度的自我。
陳永軍,字道居,號朝陽閣,1974年生于浙江臨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優秀基層書法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百強,華南農業大學、廣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