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上涌現出大量“高薪兼職”廣告,宣稱“一部手機即可月入過萬”,吸引了許多求職者。然而,這些看似誘人的兼職背后,卻隱藏著一條非法獲取和販賣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央視近日曝光了此類“代實名注冊”兼職的貓膩,揭露了犯罪團伙如何利用求職者的輕信心理,將其個人信息轉化為牟利工具。
高薪誘惑下的陷阱:從兼職到信息販賣
犯罪團伙通常以“充場工作室”為幌子,通過社交媒體發布“日結150元”“輕松操作”等廣告,吸引求職者參與所謂的“賬號注冊”任務。實際操作中,兼職人員被要求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實名注冊各類APP賬號,包括社交軟件、交友平臺等。工作室刻意回避“個人信息使用”等敏感字眼,逐步試探求職者的防范意識,甚至通過性別分工提高效率——女性注冊的社交賬號價格更高,單個可達200-300元。
這些實名賬號最終被轉賣給“號商中介”,利潤翻倍流入黑市。據警方調查,一個兼職人員完成全部任務可產生約1000元利潤,而工作室老板能從中榨取6-10倍的非法收益。
實名賬號的黑色用途:網絡亂象的“供血鏈”
警方梳理發現,這些被販賣的賬號主要流向三類非法活動:
- 網絡水軍與謠言傳播:自媒體公司利用賬號炮制虛假信息、刷量控評,甚至編造謠言引流牟利。
- 電信詐騙與洗錢:通過實名認證的手機卡或社交賬號,犯罪團伙實施詐騙、洗錢等違法行為。
- 虛假身份掩護:交友軟件賬號被用于色情詐騙等犯罪活動,女性注冊的賬號尤為“搶手”。
公安部多次強調,此類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即使兼職者不知情,也可能因賬號涉案承擔法律責任。
警方重拳打擊:全鏈條治理網絡黑灰產
在近期專項行動中,警方對“充場工作室”“號商中介”等環節實施全鏈條打擊,查獲數據90余萬條。多地公安機關同步篩查出200余條線索,持續擴大打擊范圍。3月28日,四部門聯合發布公告,將針對個人信息販賣開展專項治理,從源頭切斷網絡犯罪的“供血鏈”。
警惕兼職陷阱,保護個人信息
警方提醒公眾:任何出租、出借或出售個人賬號的行為均屬違法。面對高薪兼職廣告,務必核實真實性,切勿因小利泄露身份信息。一旦個人信息被用于犯罪,不僅可能成為幫兇,還會面臨法律追責。
網絡環境的凈化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求職者應提高警惕,平臺需加強審核,而法律將持續重拳出擊,鏟除這條隱蔽的黑色產業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