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教授卡爾·羅杰斯曾說過:
“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既要……又要’的執念。”
中年失業兩年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
辭職時,總以為離開就能解脫;
可真的離開后,又懷念穩定的收入和同事的寒暄。
不辭職時,日日抱怨工作壓抑;
可真的失業了,才發現連抱怨的資格都沒有。
原來,人生無論怎么選,都會后悔。
而真正的智慧,是學會在后悔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1. 后悔辭職:自由背后,是更深的焦慮
兩年前,我厭倦了996的循環,毅然遞上辭呈。
我以為,離開職場就能擁抱詩和遠方。
可現實是:
銀行卡的數字一天天減少,面試的拒絕一次次增多。
原來,自由的前提,是足夠的底氣。
作家余華在《活著》里寫道: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
失業后,我才明白:
工作不僅是賺錢的工具,更是對抗虛無的錨點。
2. 后悔沒辭職:忍耐多年,換來的只是遺憾
朋友老陳和我是截然相反的案例。
他在原公司忍了十年,每天重復機械的勞動。
終于熬到45歲,公司裁員,他第一個被優化。
他說:“早知道會這樣,還不如早點離開。”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過:
“最危險的,不是變化,而是停滯。”
我們總以為忍耐能換來安穩,
卻不知,時代的浪潮從不會為任何人停留。
3. 破解后悔:人生沒有完美選擇,只有不斷修正
失業兩年,我逐漸想通:
后悔,不是因為選錯了,而是總幻想另一條路更好。
我開始做三件事:
接受現狀:承認失業是事實,停止幻想“如果當初”。
小步試錯:嘗試自由職業、兼職,哪怕收入微薄。
持續學習:報名線上課程,保持對行業的敏感度。
半年后,我靠接項目勉強維持生計,
雖然不如從前光鮮,但心態已完全不同。
《百年孤獨》里有一句話: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什么,又是如何銘記的。”
辭職或不辭職,都會后悔。
但真正的成熟,是接納后悔,然后在現實中開出一條路。
中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的選項,
只有選定了,就咬牙走下去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