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花
李欣悅
你遇見過一朵白花嗎?我確信見過最純潔的白花,熟悉的“一曼”,童年時代便扎根心田的字眼,許是史書上寥寥的箴言入了目,或是被血色燈光下傲絕的替身晃了眼。只嘆日月向來絲絲入扣,來不及叫人讀懂這驚鴻一瞥所包含的意義便又匆匆退場。
當然了,我說的她,可不是養在深閨里自負而孱弱的白玫瑰——她當是圣潔的芍藥,雪白裙裾翻飛,血脈里張揚著堅貞不屈的魂靈,扎根土地,生生不息。她勝得過驚濤拍岸雪沫飛濺的白,經得住壓在人民身上深重苦難的悲,她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她如通紅的鐵烙在我們民族的血肉之上,百年后仍隱隱作痛,她是家喻戶曉,我們的民族女英雄——趙一曼。
宜賓翠屏公園內趙一曼紀念館(圖源:宜賓市翠屏區人民政府網)
究竟是怎樣奇絕的土壤才孕育出了這朵傳奇的白花?許是命運垂憐,給了我一次尋找答案的機會,于是我揣著一顆景仰的心,踏上了這片英雄的故土——宜賓白花鎮伯陽嘴。
今兒的陽光似也嗅到了喜悅滋味,格外明媚。大巴車晃悠悠駛在山間,方框之外流淌的是美麗的梯田、斑斕的山野、切糕似的紅土。時值4月中旬,油菜花田里簇擁著翠綠的角果,這是數十天前彩金花團以短暫的花期孕育出的豐功偉績,一場蓄謀已久、翹首盼來的驚喜。暖風歡快撥弄著碧色尖尖角,茸毛順著風兒巨大的掌心舒展,仿佛一只大貓咪打了個哈欠,輕盈,溫煦得不可思議。
山川如此可愛,一曼故居前雕像昂揚的姿態里也透出百年楨楠挺拔的生命力。誰又能想到,這片柔潤的綠土上,曾藏著一個年輕人悲憤決絕的心?
《白山黑水—趙一曼》151.5cm×72cm 樊萍 作(圖源:四川藝術網)
父母為她取字“淑寧”——一個寄予了長輩溫和、樸素、情理之中的厚望,可是她們的女兒,李淑寧永遠不可能守著這兩個可憐的字眼像女人守著嫁衣那樣乖乖地聽從命運的裁決。她不要。她太早就學會了反抗。
這是起點,就像任何故事都會有一個開端,人生也不例外。追根溯源的道理不假,因為只要我們回頭看看來時路,就會發現命運的結局往往在開頭就已埋下了伏筆。那時她是小小的端女兒,出生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中,衣食無憂,備受寵愛,談何有生存的困境?就是這樣一個她,為反抗封建陋習——裹腳,敢直面家長權威的恐怖,甚至通過絕食以死相逼,毅然拿起柴刀斬碎現實的裹腳布、尖足鞋,這才保得自己一雙足以走出國門的“天足”。而此時她年僅十歲。“十歲”——這樣一個小孩子!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信仰占據了她本該童真稚嫩的心,又究竟是什么讓她膽敢用生命作賭注?
我們站在百年后的今天揣度這位女英雄傳奇一生的起點——是的,我們大可以用一句溢美之詞將小一曼供奉到高高的神座上,仿佛英雄是理所當然與生俱來,仿佛因為我們不是寧兒所以只用膜拜軀殼而不必擔起承襲信仰的責任。可她是人,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她為國家,為信仰,為寧兒,也為自己負責。我們亦如是。
《抗日英雄趙一曼》 陳曼蓉 作(蓬州閑士攝于百年風采—巴蜀文史翰墨第八屆詩書畫印藝術展,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昂揚、決絕的反叛姿態絕非無根之木,性格決定命運也并非無稽之談。從小如男兒教養出的性格,思想啟迪導師鄭佑之的引導,精神偶像秋瑾的鼓舞……家庭封建中的開明縫隙使受滋養的思想瘋狂生長,伶俐大方的性格填滿了她獨立自信的精神底色,為她生平每一次漂亮的勝仗都鋪好了基石,也守住了那些血淋淋的至暗時刻的精神底線。
所以有時我們看見一個人,其實看見的是一群人;我們讀懂一個人的思想,其實是眾人的心血結晶——同志、導師、先驅……教育不就是這樣?或主動或被動,或直白或潛移默化,如刀刻般塑造著一個人的全部精神面貌。而提到“如何教育”,我想,“趙一曼”三字作答,足矣。
“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薄薄的信紙上,一位母親剖出她最后的心,全部的赤誠,已呈在這里了——難道我們還能無恥地追問到底什么是教育嗎?
趙一曼寫給兒子的絕筆書(蓬州閑士攝于天府家風館,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如今,新的火種在一曼中學播撒——這片紅色土壤的教育溫床,我看見磚石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砌成藝術的殿堂,白花在浮雕上舞蹈,魯獎詩人譜寫新的篇章,描摹英雄的影像。是希望,是自由,是信仰的力量在生長。
世界法西斯主義依舊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潛滋暗長,如果我們要做羔羊,就請繼續將精致利己主義在虛無中安放。羔羊的世界不需要英雄,活生生的人被物化為符號,做成漂亮的擺件放在撲灰的角落展覽,一邊受吹捧一邊被肆意踐踏……意義被麻木消解,太多人做了事不關己的看客。我們的信仰又在何方?或許只有將英雄埋入骨血,或許只要人人都做自己人生中的平凡英雄,終會匯成強大的合力,踏破優績主義高設的門檻,在風起云涌的今天闖出一片自由的新天地。
“一個趙一曼倒下去,千萬個趙一曼站起來。”白花還在永遠地開放,我看到白花小鎮仍在鐘靈毓秀之地孕育活生生的理想。一如我站在嶄新的校園里,與一曼堅毅的眼神遙遙對望,還是一如既往的昂揚、自信,好像沒有什么可以抵擋。而我也相信我們的學生終會接續精神薪火,因為“教育圣地”就在這里——這所學校,的確容下了英雄的魂靈。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李欣悅(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 漢語言文學2024級1班)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