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過年了——公歷新年之后,接著又是農(nóng)歷新年。
新年,差不多家家要貼“福”字,取意是新的一年“幸福” “美滿”“圓滿”。
現(xiàn)在來說,“福”字最直接的含義就是如此。
《說文》:“福,備也。”
許慎這個解釋,來自《禮記》。
《禮記·祭統(tǒng)》:“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
照此說,“福”,即“百事順意”。
《祭統(tǒng)》講到“福”,其實還有“前言后語”,即“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言內(nèi)盡于己而外順宇道也。”
譯成白話是——賢者所行祭祀,必會受到神明的福佑,但此福并非世俗認(rèn)定的福。這個福,就是“備”,而“備”,是百事順利的意思。凡事無所不順,就稱為“備”,也就是說,于內(nèi)盡到自己的責(zé)任,于外要順從道義行事。
這是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開始,逐漸形成的對“福”的解釋。
“福”字本身的含義,沒這么復(fù)雜。
甲骨文中有“福”字,而且在將近一百五十版甲骨卜辭中用了這個字。
甲骨文的“福”字,有兩種契刻的“寫法”——“福”和“畐”。
甲骨文“福”字用法,也是兩個——一是“祭名”;二是“祭祀用牲法”。
“祭名”,就是“祈福”的祭祀,“合四九”、“甲二九0七”等數(shù)十版卜辭在這個含義使用“福”字。
“祭祀用牲法”,是在某個祭祀中用多少“犧牲”,如“寧一.九七”卜辭載“福一牛”,亦有數(shù)十版卜辭如此用“福”字。
由此看,《禮記》所云“賢者之祭,必受其福”不是后世“瞎編”——“福”這個字,從甲骨文開始,就與祭祀有關(guān)。
有意思的,是“福”字的發(fā)展。
許慎說:福“從示畐聲”,是個形聲字。“示”為形旁,表意,與祭祀有關(guān);“畐”為聲旁,表聲。
其實不盡然,“畐”不僅是聲旁,也有“意符”之作用。
甲骨卜辭中的“畐”,象“有流之酒器”,學(xué)者推斷,此當(dāng)為“畐”之本義。
徐中舒先生說:“古人以酒象征生活之豐富美滿,故灌酒于神為報神之福或求福之祭。”
因為“畐”專用于祭祀,甲骨文中也才有了加“示”旁的“福”字。
《說文》:“畐,滿也。”這一定是殷商時流傳下來“為神灌酒”的含義。
這樣說,把“福”解釋為“圓滿”“美滿”也是不錯的。
“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同樣是這個意思。
關(guān)于“百順”,《尚書·洪范》說的比較具體。
其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學(xué)者們認(rèn)為,以上“五福”,應(yīng)該反映了殷商時期王室貴族的認(rèn)知,不會更晚。
不過,這個概括,也夠全面、“圓滿”了。
至于“福”為神佑;“福”為祭祀的酒肉;明代以后婦女行禮致敬稱“福”,等等,都不是“福”的主要含義。
就現(xiàn)代漢語來說,“福”字的主要含義,還是“幸福”“美滿”“圓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