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趙大地的翰墨江湖里,賈學建以一支勁筆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筆墨傳奇。這位出生于1964年河北獻縣的大地之子,在半個世紀的筆墨耕耘中,將生命意識注入每一寸宣紙,將時代精神熔鑄于每個點畫,用傳統書法藝術為當代文化生態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一、碑帖交融的筆墨修煉
賈學建的書法之路始自少年時代的唐楷奠基。當同齡人沉迷嬉戲之時,他已在歐體碑帖前臨池不輟。在《九成宮醴泉銘》的險峻筆法中淬煉筋骨,于《化度寺碑》的端嚴結構內凝練神采。這種源自北碑的剛健氣質,為其書風打下堅實基礎,正如顏真卿所言"點畫皆有筋骨",歐體特有的橫畫"蠶頭雁尾"與豎畫"懸針垂露",被賦予新時代書家的生命律動。
轉益多師的藝術自覺讓賈學建在"二王"的飄逸與趙孟頫的靈動間尋得平衡。王羲之《蘭亭序》的"惠風和暢"與米芾《蜀素帖》的"刷字"技法相互滋養,形成獨特的"折釵股"筆法。他創造性地將歐體的骨力注入行草,使點畫既有金石之硬度,又具流云之舒展,正如東坡所言"剛健含婀娜"。
二、氣象萬千的時代書寫
賈學建近年來的草書創作呈現出史詩般的恢弘氣象。觀其丈二巨幛《滿江紅》,黃庭堅"輻射體"的宕逸與自家氣韻完美融合,八面出鋒處如驚雷裂帛,字組連綿時若江河奔流。在《將進酒》長卷中,我們看到張旭狂草的豪放與山谷筆意的精致形成奇妙共振,干濕濃淡的墨色變化演繹著盛唐氣象。
這種恢弘氣象源于他對傳統技法的深度解構與重組。不同于某些書家的單一審美取向,賈學建在歐陽詢楷書的"森嚴法度"中注入八大山人的空間意識,在趙體行書的"綿里藏針"里融合徐渭的撕裂筆法。正是這種包容性創造,使其作品既有金石味又不失書卷氣。
三、文墨相生的藝術境界
走進賈學建的創作現場,總能感受到"書為心畫"的真摯情感。2020年抗疫期間創作的《眾志成城》系列作品,將抗疫英雄群像化為筆墨意象,橫豎撇捺間躍動著時代脈搏。這種將社會關懷融入藝術創作的精神,正是"藝術當隨時代"的生動詮釋。
在當代書法從實用功能轉向審美獨立的語境中,賈學建堅守著"技道并進"的創作理念。其作品既不墜入純形式主義的陷阱,又避免了程式化的匠氣。在剛剛閉幕的全國書法展上,他的行草條屏《蘇軾赤壁賦》以680字一氣呵成,每個轉折處都凝聚著藝術家對文本的深刻理解。
當代書法需要更多像賈學建這樣的探索者,在守護傳統精髓的同時,以創新筆墨回應時代呼喚。他的書法既是千年底蘊的延續,更是新時代精神的鏡像。正如故宮博物院專家評其作品所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這種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構建的平衡,正是中國書法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在賈學建的墨韻世界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筆墨的舞蹈,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基因的薪火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