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illiam Baer
譯者:易二三
校對:陳思航
來源:GQ
德國藝術出版商Taschen的新書《洛奇:完整的電影》絕對是一本大部頭——「讓你重溫這位動作英雄及這部杰作的勇氣與榮光」。書里還有很多珍貴且從未公開的照片,以及威廉·貝爾對西爾維斯特·史泰龍進行的專訪。下文節選了書的一部分,史泰龍向我們介紹了《洛奇》誕生的來龍去脈。
史泰龍生于紐約,但在費城長大,先后就讀于瑞士美國大學和邁阿密大學,最后又回到紐約成為了一位演員及編劇。在電視和電影里演了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后,史泰龍終于主演了一部《狂野少年》(1974),搭檔佩里·金、亨利·溫克勒和保羅·梅斯。
《狂野少年》(1974)
同年,他搬到了洛杉磯,并在第二年賣出了自己的第一個電影劇本《地獄廚房》。1975年晚些時候,他寫出了《洛奇》的劇本并把它賣給了制片人羅伯特·查托夫和艾文·溫克勒,這個劇本隨后被拍成電影于1976年公映,由史泰龍自己主演、約翰·G·艾維爾森執導。
《洛奇》最終捧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且收獲了包括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在內的五項提名。
《洛奇》(1976)
史泰龍隨后自編自演了五部《洛奇》的續集(分別在1979年,1982年,1985年,1990年和2006年),他還執導了除了第五部外的其他四部。與此同時,史泰龍還自編自演了另一個賣座系列《第一滴血》(1982年,1985年和1988年)。
《第一滴血》(1982)
作為一位國際巨星,史泰龍也出演了很多其他佳作,包括雷尼·哈林執導的《絕嶺雄風》(1993),與約翰·利思戈搭檔,劇本仍有史泰龍操刀;羅伯·科恩執導的《十萬火急》(1996),與艾米·布倫尼曼搭檔;詹姆斯·曼高德執導的《警察帝國》(1997),與哈威·凱特爾和羅伯特·德尼羅搭檔;以及,斯蒂芬·凱執導的《大開殺戒》(2000),與米蘭達·理查森搭檔。
貝爾:1975年3月19號那天晚上,你去看了穆罕默德·阿里與查克·維普納的拳擊賽,后者堅持了十五個回合才被拳王擊倒。作為一個年輕的演員兼編劇,為什么這場比賽對你有如此大的影響?
史泰龍:查克·維普納最初被所有人看作笑話。他有個昵稱叫「貝永流血者」(譯者注:貝永是美國新澤西州東北部城市,位于紐約港和紐瓦克港之間向南突出的半島上,即拳擊賽發生地),顯然他對這場著名拳擊賽的貢獻就是被阿里狠狠擊倒。沒有人會考慮他是否能贏下比賽,甚至完全不會想到這個問題,但所有人也好奇他會遭受多少打擊——能撐過多少回合——在他倒地前能承受多少疼痛。
維普納贏的幾率微乎其微,甚至都沒有人對這場比賽下賭注。當我在現場觀看比賽時,周圍的人都十分狂熱。維普納看起來都不像一個拳擊手,他狀態糟糕且缺乏技巧,就像一個長著眼睛的沙包。但突然之間,奇跡發生了。維普納把比賽拖入了持久戰。
就像宙斯在空中投下一道閃電,眨眼之間,維普納成為了現場的寵兒。驀地,他從一個人人恥笑的角色變成了在場觀眾可以共情的人——因為每個人都在想,「或許我也可以這么做!我也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即使只是一瞬間,可以得到認可——獲得如潮的歡呼。」
這場比賽也讓所有人開始思考,「如果這個笨家伙可以拖垮阿里,我或許也擁有某種潛能。」對于我自己來說,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場拳擊賽,它有更深刻的含義。事實上,《洛奇》不是一部關于拳擊的電影,它講的其實是個人勝利。
《洛奇》(1976)
貝爾:有一位傳記作家曾說:「《洛奇》就在那晚誕生了。」你是當下就驚覺維普納的事件可以改編為劇本嗎?
史泰龍:并不盡然。那時我已經寫完了《地獄廚房》的劇本,關于在紐約狹窄街道摸爬滾打的三兄弟,其中一個男孩就是俱樂部的拳擊手。之后,我把劇本版權賣給了羅恩·薩帕和約翰·洛克,他們都很年輕,憑借德州石油賺了點小錢,開了一家叫Force 10的制片公司。
而我當時已經揭不開鍋了,他們給了我一些錢,不過我心里知道他們不會把它拍成電影的——當然,我也期待著他們可以這樣做。
后來有一天,我在羅伯特·查托夫和艾文·溫克勒面前進行了一次演員試鏡,結束時我感覺沒戲了,就順口說,「其實我還寫劇本」——我知道他們常常聽到這種話,不過他們回答,「不錯,可以把你的劇本拿來看看。」
所以我把《地獄廚房》拿給他們看,他們很喜歡,還跟薩帕和洛克安排了一次會面。但后來他們跟我說,「對不起,西爾,但這個項目恐怕得擱淺了;我們不能以這個新項目冒險,它無法大賣,所以我們只能放棄它了。」我的夢想一下都破碎了,但我回到家時,轉念想到,「其實機遇之門還是為我敞開的。」
我決定再給他們寫另一個劇本。我一直在思索個人救贖的主題,所以我一直對自己念叨,「救贖,救贖,救贖……但是誰的救贖?」我考慮了黑幫、牛仔、演員,各種各樣的人物角色,直到我看了維普納這場拳擊賽。
為什么不寫一位失意的、過氣的拳擊手呢?我喜歡這個視覺想象,熱血打斗的場面和深刻的象征意味,所以,砰!所有事情都迎刃而解了。我想,「就是它了,」然后我就立馬著手撰寫劇本。世界的大門突然向我敞開,我年輕的野心高漲到了極點。
貝爾:接下來你在三天半的時間內完成了劇本,以一種筆耕不輟的「熱情」,你的妻子幫助你打印了手稿。這個傳說是真的嗎?
史泰龍:是的。我擁有跟查托夫和溫克勒合作的機會,我不會讓它輕易溜走。我那時很年輕,擁有不可思議的精力,并以瘋狂的沖勁寫就了劇本。我整個人一直處于極其興奮的狀態。我對自己所生活的街道了如指掌,也喜歡《窮街陋巷》(1973),《君子好逑》(1955)和《碼頭風云》(1954)這些電影,并從中獲取靈感。
《窮街陋巷》(197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