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古城變“鬼城”,張家界的“古鎮夢”碎了。
“明年我們去張家界看落葉”,一句簡單的韓劇臺詞,讓張家界在韓國徹底火了。
實際上,張家界一直都是韓國老年人們的旅游勝地,每年張家界“韓”量都極其高。
但就在去年年底,張家界旅游公司發布了一張關于全資子公司申請重整的公告,那時人們才發現,原來張家界旅游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
其中,被張家界旅游公司寄予厚望的大庸古城,自從開業以來每天賣出的票不到20張。
太庸古城曾經是張家界旅游集團的重點文旅項目,如今卻拖了自家公司的后腿。
斥24億巨資打造
如今只能靠停車費賺錢
在每個城市的旅游攻略里,總能看到某某古鎮是必須要去的。但去多了卻發現,古鎮里彌漫了同樣的鐵板章魚味以及臭豆腐味。
本來游客想到古鎮感受一些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不曾想吃上了同一個味道的鐵板章魚。以至于現在已經沒人愛去古鎮了。
湖南的張家界,在古代的時候被稱為“大庸”,為了能夠復刻出明清時期的大庸城,張家界旅游公司斥24億元巨資打造了一個“大庸古城”。
打造這個古城,也是當地的領導希望游客們在張家界能有個落腳點留宿,順便豐富一下當地旅游的休閑業態。
為了這座古城,領導們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思。他們先是安排原住民遷走,再將街區拆掉,重建成仿古商鋪,然后又引進了旅游演藝和3D影院。
原以為能夠像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那樣成為地標,沒想到卻成了“拋媚眼給瞎子看”。
2021年,大庸古城開始試運營,結果是與當初設想的場景完全相反。張家界開始想的是,在古城建成后預計實現年收入4.85億,凈利潤接近2億。
但現實總是骨感的,大庸古城并沒有吸引來大量的游客。從2021年到2024上半年,大庸古城這三年半以來已經虧了5億多元。
購票人數也是一減再減。2024年上半年,大庸古城的購票人數只有0.23萬人,同比暴跌接近82%。
讓大庸古城再次被人們看見的原因,不是它支棱起來,而是張家界旅游集團公司發出的一張重整申請的公告。
其中,公告里顯示,大庸古城一直在拖欠泓瑞電梯的費用,如果這次重整失敗,大庸古城將會面臨破產的風險。
走到如此絕境,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疫情。而另外一個原因是,大庸古城的文旅演藝項目《遇見大庸》與宋城演藝公司打造的《張家界千古情》的內容相似。
加上《張家界千古情》就被安排在“武陵源”門口,方便游客在參觀完景區后就能看到演出。而《遇見大庸》距離核心景區30公里,很少會有游客為了相似的演出跑那么遠。
更讓人意外的是,大庸古城的營收竟然超過一半都是靠停車費賺來的。砸了這么多錢、花費了這么多心思,結果游客們都不想進古城看看。
大庸古城這波,屬實是虧得沒邊了。
“古鎮”成為城市標配
卻難以復制“烏鎮”成功
古鎮之所以能這么火,少不了烏鎮和周莊的功勞。被譽為“中國第一水鄉”的周莊,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只是個交通落后、電力供給受限、工業化進程跟不上的小地方。
但突然有天,在城市里看慣了鋼筋水泥的人們找到了周莊,被當地古樸的橋梁、民居所吸引。在那之后,就不斷有人到周莊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愜意。
在90年代中期,江浙一帶就開始用古鎮來吸引游客,不少小鎮都被拿去改造成古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烏鎮。
在2016年到2019年里,烏鎮的客流量翻倍地漲,年營收一度高達21.79億元。打著“千年古鎮”的旗號,烏鎮在當時被旅客們列入了“國內旅游必去”的清單里。
然而,說是“千年古鎮”但實際上烏鎮的許多建筑都是近二十年早造的,2001年才開始對外開放,不少原住民也是從那時搬了出去。
如今的烏鎮,就像是一個楚門的世界。你以為的民宿老板和老板娘,其實他們只是同事關系,甚至可能根本不認識。每天在河邊洗衣服的奶奶,也是去上班的NPC而已。
烏鎮的水更是可以用電腦來進行操控,想讓它深就深,想讓它清就清。看起來是古鎮,實則背后都是一連串的代碼。
而當年,烏鎮背后的金主“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看到這份成功后,又照著烏鎮的模式在北京的郊區打造了一個古北水鎮。
果不其然,古北水鎮又火了。
從那以后,不少城市都在大力發展“旅游興鎮”。畢竟,古鎮的紅火可以讓小鎮煥然一新,又能盤活冷門地塊、拉動周邊房價,還能順便與鄉村振興的政策掛鉤。
這種能夠一石多鳥的好事,讓國內瞬間多了好多座古鎮。據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數量在312座左右。
但據中國古城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林鵬估計,國內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古鎮多達2800多座,相當于每個城市都有好幾座古鎮。
那些有著年頭的古鎮開始大刀闊斧的翻新,沒有歷史古鎮的就用鋼筋水泥造出來,為了讓游客相信自己去的是一個真古鎮,不少古鎮還會特地編造一個故事出來。
如今的古鎮們,已經復制粘貼不了烏鎮當年的成功了。當然,烏鎮能夠一直是國內最火的古鎮之一,不僅僅是因為其水鄉氣息。
比起這些,烏鎮更讓人想不到的它的科技水平。看似是水鄉,但烏鎮實際上是一個賽博小鎮。很多智能的生活方式都能在烏鎮見到。
比如,早在2016年的時候,烏鎮就已經可以”刷臉“進園區,同時在2017年的時候就完成了WI-FI全覆蓋工程。
就連在景區里打車,打到的都可能是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搖櫓船上也被搭載好了Gps定位;就連民宿的床單四件套都是被植入了芯片的。
各種各樣的高科技在烏鎮都能見到,“烏鎮之光”超算中心甚至被稱作是“浙江最強大腦”。如今的烏鎮,早已經是一座“表里不一”的特色小鎮了。
還沒火就涼了
古鎮旅游正在被游客們拋棄
這十幾年間,國內陸陸續續冒出來的古鎮造成了旅游資源過度供給,說白了就是古鎮太多,游客可游玩的去處多了。
而游客們也早已不想忍受千篇一律的古鎮了。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國的古鎮有些相似,而超過38%的受訪者認為國內古鎮的相似程度高達99%。
這些古鎮之所以會高度重復,是因為都是人工建造的,缺乏了真正的歷史底蘊,再加上有些歷史比較冷門,大家已經分不清哪些是真歷史哪些是景點為了吸引游客而編造出來的故事。
大庸古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張家界文旅本想利用“古庸國”的歷史來打造一個全新的大庸古城。
但這段歷史實在是過于小眾,并且里面的建筑似乎和古庸國也沒什么太大的聯系,并且游客去張家界就是為了感受自然風光。因此,大庸古城落的這樣的結局,不是沒有原因的。
同時,不少古鎮正式營業后,就仿佛成了一條商業街。從手串手繩,再到冰箱貼,再到竹筒奶茶、雪糕,還有烤腸魷魚,導致了每座古鎮高度雷同。
然而,大庸古城還不算是最燒錢的。湖南花50億打造的桃花源古城,是按照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打造出來的,但如今,桃花源古城里面空蕩蕩的,即使門票免費也無人問津。
有當地人在2015年的時候花了110萬元買下了一間商鋪,就希望能夠靠古鎮獲得一份收入,但沒想到的是,桃花源古城如今卻成了一座“空城”,投資也打了水漂。
與桃花源古城同病相憐的,還有濟南的宋風古城項目。2019年,宋風古城正式開工,投了40億元,但如今卻傳來了“爛尾”的消息。
據央視網報道,宋風古城一期已經初具規模,其中幾棟帶有古建筑風格特點的單體建筑也都封頂完成。
曾經參與過項目施工的工作人員表示,自從2023年春節后就再也沒有工人開過工了。就連濟南市長清區文旅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一時半會開不了工,原來的開發商已經撤出了。
這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也明示著古鎮想要在文旅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一旦客流量與設想的相反,面臨的將會是深淵。
對于游客來說,到古鎮旅游只是想感受不一樣的特色文化,并以此得到慰藉。
鐵板魷魚和臭豆腐家樓下就能吃到,沒必要山長水遠跑到別的地方吃。
古鎮只有專注于歷史文化,帶領游客深入體驗當地的特色文化,感受最真實的生活氣息,給游客提供有趣的旅游體驗,才能使得古鎮持續發展。
僅僅是靠復制粘貼,只會讓古鎮開始“死亡倒計時”。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