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知識局
文字 | 那日蘇
制圖 | 同同 校對 | 朝乾 編輯 | 同同
一只雞生在廣東,是最大的不幸,也是最大的幸運。
廣東人每年要吃掉20多億只雞,根據《2024廣東統計年鑒》,2023年廣東人均年消費雞肉15.27公斤,大概相當于每個家庭每個月要吃掉3只雞,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吃雞大省。
廣東,雞肉消費大省▼
沒有一只雞可以活著離開廣東,但是它們絕對可以風風光光地離開這個世界。
在吃雞這方面,廣東人能開個博物館。從蛋殼里鉆出來的那一刻,雞的命運便已注定——不是被燉,便是被蒸,或是被斬成白生生的塊,碼在青花瓷盤里,淋一勺滾燙的豉油。
廣東人吃雞的精細程度,可謂冠絕華夏。
論吃雞,廣東人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圖:壹圖網)▼
粵地做雞,極致豐富
廣東人做雞的方法可太多了:
豆醬雞、豉油雞、吊燒雞、姜蔥雞、手撕雞、鹽焗雞、沙姜雞、太子雞、太爺雞、虎皮鳳爪、荷葉蒸雞、順德桑拿雞、東莞石龍豆皮雞……真要是數起來,能說三天三夜。
面對這么多雞,你是否已經食指大動?
(圖:圖蟲創意)▼
有這么多的做法,廣東人最常吃也最偏愛的,偏偏是做法最簡單的白切雞。
白切雞的做法是極簡風,就是用"蝦眼水"浸煮:燒一鍋滾水,三提三浸,雞皮就繃緊了。煮好之后,放在冰水里鎮一下,讓雞肉皮脆肉滑,雞皮的顏色是黃澄澄的,像是鍍了一層金。
煮的速度之快,斬件上桌時,骨頭縫里還滲著血絲。很多人剛吃白切雞的時候都怕這個血絲,覺得雞肉沒熟。
三提三浸,讓雞皮收緊
這是制作廣東白切雞的關鍵一步▼
但實際上,廣東人講究“生雞熟鴨”,他們覺得雞肉帶點生才鮮,熱量到達骨頭前肉剛好熟才完美。吃的時候要蘸上姜蔥蓉,或者配沙姜豉油,就完全把雞肉的鮮味提出來了。
一份帶有蔥姜香氣的蘸料能為白切雞增色不少
(圖:圖蟲創意)▼
白切最能彰顯雞的本味。廣東人對雞的最高評價就是“這只雞有雞味”。
什么猛火、熱油、爆辣、重鹽,這些做法在粵菜里是不入流的。就好像北方人吃銅鍋涮肉也不放重口味的底料一樣,對于上好的羊肉,清水涮就是最大的尊重。同樣,廣東人覺得對于一只雞最大的尊重就是保留它的原味。
粵菜講究一個“鮮”,對食物本味也就有了高要求
(圖:壹圖網)▼
白切雞是廣府美食,更是廣東全境的美食代表。但要單說廣府人餐桌上的雞,則當推豉油雞。
和白切雞注重雞的本味不同,豉油雞的滋味在于鹵汁——
熱鍋涼油,依次下蔥、姜、蒜、八角、桂皮、香葉、草果,炒出濃郁的香料味道;然后放入冰糖,融化后呈現出誘人的棕紅色,給豉油雞增添些色澤和甜味;最后加醬油,煮到微微沸騰,鹵汁就做好了。
融合了各種佐料和香料的鹵汁是豉油雞的靈魂所在▼
把腌好的雞放在鹵汁里面,小火慢燉半個小時,讓雞皮呈現亮紅色澤,這雞就算熟了。熟了之后還要讓雞在鹵汁之中繼續浸泡一到兩個小時,使其充分入味。
一道正宗的豉油雞,不僅有醬油的咸香、冰糖的鮮甜,還有多種香料疊加在一起的芬芳馥郁,帶著濃厚的五香氣息,味道獨特而宜人。
一道豉油雞,色澤鮮亮,味醇鮮香
(圖:壹圖網)▼
在客家人的聚居區,也就是梅州、河源、惠州、韶關、東莞、深圳等地,最受歡迎的則是鹽焗雞。
客家人的鹽焗雞,據說源頭十分久遠,是當年客家先祖在南下的路上為了便于保存,用粗鹽包裹雞肉所形成的菜肴,由此形成了今天的美味。
鹽焗雞做法細膩:先用海鹽給雞做個“馬殺雞”,往雞肚子里塞入蔥姜蒜等調味料,接著用油紙把雞包裹其中,包好后用沙粒一般的粗鹽埋了整只雞,再進行焗烤。這樣焗出來的雞,咸香鉆進了每一絲肉縫里。
材料簡約而味道香濃的鹽焗雞,深受客家人的喜愛▼
客家菜系里還有一道特別有代表性的雞制美食,廣泛流行于廣東,它就是豬肚包雞。
將處理干凈的整只雞塞入豬肚內,再佐以胡椒、黃芪、黨參、淮山、紅棗、枸杞、玉竹等多種配料和藥材煲湯烹飪,湯汁清澈且帶有濃郁的胡椒香氣。
廣東人愛給孕婦吃豬肚包雞,為討口彩,還給這道菜起名叫“鳳凰投胎”,用雞來比喻鳳凰,雞在豬肚里,寓意肚中尚未出世的孩子以后將是人中龍鳳,能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很多食物都被認為賦予了那些美好的祈愿
而那鮮香溫暖的味道,也能帶給我們切實的身心享受
(圖:豬肚雞,圖蟲創意)▼
雞分三六九等
孔夫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廣東人把飲食的精細做到了極致,這種極致在廣東的雞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廣東人偏愛鮮雞,鮮活是對雞的基本要求。在老廣看來,只有對生活品質沒有絲毫要求的人才會吃冰鮮雞、冷凍雞。
冰鮮雞雖然方便,但入不了廣東人的法眼
(圖:壹圖網)▼
廣東的雞不光做法豐富,種類也豐富。在廣東,每一只雞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細分垂直賽道。
老母雞肉質粗糙,脂肪豐富,骨頭堅硬。這三個特點正好對應著煲湯的優勢:耐煮,能持續釋放鮮味;肥厚,溶于湯里的雞油讓湯味更香。所以,想要煲一鍋靚湯最好是用老母雞。
充分溶解了油脂的雞湯,香味仿佛能穿透屏幕
(圖:圖蟲創意)▼
白切雞則要用青春正好的小母雞。上面說過,白切雞追求的是雞的本味,對雞肉的鮮嫩度要求極高。小母雞正好處在肉質的最佳狀態,嫩且有風味,它的皮下脂肪分布均勻,煮的時候能保證雞皮爽脆、肉質細膩。
而閹割過的公雞則是打邊爐之王。它的肉質比普通公雞更細嫩,油脂比母雞更豐富,肉量還多;煮的時間長一點也不會柴,還能持續釋放香味。最適合一群人圍在爐子邊上一邊聊天,一邊用它涮肉。
天冷的時候約上三五好友來一次雞肉打邊爐
這是何等的快樂▼
這幾種分類在廣東還屬初級玩法,是刻在廣東人DNA里的出廠設置。去菜市場買雞的時候,一說要做什么菜,老板就心領神會地給你分配最合適的雞。
更進階的,是講究雞的出身和血緣。
廣東雞的競爭力,超強!
隨著上個世紀肯德基、麥當勞等一大批洋快餐進入中國,中國本土雞在大江南北節節敗退。因為本土雞個小、生長周期長,而西方培育出來的速生白羽雞更適合炸雞這種工業體系下的快餐。
外國人培育的白羽雞一個半月就能長到三公斤,而中國本土家雞四五個月才能長成,還只有三斤,自然是比不過洋貨。
一個半月就能吃,白羽雞這成長速度還是太優秀了
(圖:壹圖網)▼
不過白羽雞也有很大的劣勢——雞但凡個頭大了,肉一定柴。快餐店的炸雞用淀粉、面包糠裹上,放高溫油鍋炸,能把水分鎖住在肉里,一定程度上能掩蓋肉質柴的問題,但并不治本。很多店里的雞塊是把雞肉打成泥再炸的,確實是不柴了,但又少了嚼勁。
放在別的地方,人們對這個問題或許并不在意,畢竟去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吃雞,享受的是高油高鹽的放縱感。但在廣東,雞沒有雞味是大事。比起快餐炸雞,很多廣東的老饕寧肯開好幾個小時的車去農家樂吃散養的走地雞。
所以在廣東,本土雞的競爭力極強。
未必每個人都喜歡高油脂帶來的“愉悅感”
(圖:壹圖網)▼
例如對于白切雞、桑拿雞這種口味清淡的蒸煮做法,首選就是清遠雞。成年清遠雞也就兩三斤,比白羽雞差遠了,但它的優勢在于味道。
廣東農村養清遠雞,基本沒有在籠子里養的,都是散養,而且很多是在山林里。餓了吃昆蟲、谷物,渴了飲溪水,平時就滿山地跑,比一輩子活動空間不足30厘米的雞場白羽雞幸福太多了。
正因如此,清遠雞吃起來肉香不膩、肌肉發達、口感彈牙,簡而言之就三個字——雞味濃。這三個字足以征服廣東人的胃。
清遠雞堪稱廣東雞的代表品種
(圖:壹圖網)▼
對于白羽雞,廣東人也有類似的高配替代品,那就是三黃雞。
三黃雞的名字來源于它的外貌特征,黃羽毛、黃嘴巴、黃爪子,通體金黃,賣相非常好看。三黃雞三個月能長四五斤,在中國本土雞品種里算是重量級。
這種雞它不光好看,而且好吃。自帶天然鮮香味,口感豐富、有嚼勁,但卻不柴。客家人做鹽焗雞一般就選三黃雞。它可紅燒、可燉煮,各有風味。
比起頗具地域特色的清遠雞
三黃雞更為其他廣大地區的人們所熟知
(圖:圖蟲創意)▼
這兩個是最有代表性的,實際廣東雞的品種還有很多:想吃肥的,有個大肥美的中山沙欄雞;想吃瘦的,有惠陽胡須雞;想吃肥瘦相間的,有“玻璃皮,蔗渣骨” 的封開杏花雞;想益氣補血,還有滋補佳品廣東竹絲雞。
在廣東,每種雞都能找到適合的歸宿
(圖:壹圖網)▼
正是因為廣東人對雞味有極致追求,在白羽雞占領中國食用雞市場半壁江山的時候,本土雞仍然能保持足夠的生存空間和競爭力。
廣東人不光鐘意食雞,雞本身在廣東文化里就扮演著重要角色。
很多愛看港劇的朋友都知道,TVB有個“祖傳雞公碗”。閩粵一帶都喜歡用這種有公雞圖案的碗,它象征著家庭增添男丁、枝繁葉茂。
雞公碗配廣東美食,好正!
(圖:圖蟲創意)▼
它的另外一個寓意則是雄雞報曉,公雞每天早上起來打鳴,雞公碗也能提醒家庭成員美好的生活需要辛勤勞作,趕快起床賺錢。
在廣東的一些地區,還有“帶路雞”的婚俗,也就是在結婚當天,新娘帶雞到新郎家中。帶路雞的寓意也有很多,比如希望婚姻長久、子孫滿堂,也飽含著娘家對于女兒的愛意,希望嫁出去的女兒能記得回家的路怎么走。
總之,雞在廣東文化中的地位頗為重要。網上有人戲稱,就連廣東省的地圖輪廓都是個雞腿的樣子。一個廣東人的一生,不管是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還是過年過節、家庭聚會,都離不開這一種被人類馴化了數千年的家禽。
雞也是廣東地區祭祀活動中常見的犧牲
一代代廣東人通過它實現了超越時空的精神連接
(圖:圖蟲創意)▼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