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眼下,在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00畝綠油油的小麥正鉚著勁兒生長,這讓種糧大戶崔洪斌喜上眉梢。去年土地流轉到手后,他種植了第一季玉米,畝產達500公斤,畝均產量比以前提升100公斤。
崔洪斌腳下的土地并不普通,屬于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項目。在利津,這樣的項目還有不少。作為濱海鹽堿地的典型代表性區域,利津近年來構建多元鹽堿地農業體系,掌握了鹽堿地里豐產豐收的密碼。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在匯邦渤海農場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現場看到,眾多工程車輛正在深耕土地。“這里曾是含鹽率5‰以上的中重度鹽堿地,玉米畝產不足600斤。如今通過暗管排堿和土壤改良,鹽分降至2‰以下,畝產突破1000斤,真正實現了‘向鹽堿地要糧’的奇跡。”匯邦渤海農場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負責人孫立峰說。
“鹽堿地改良不是用蠻力開荒,而是與自然規律的智慧對話。”孫立峰向記者揭秘其中的三大關鍵要素:立體排鹽系統,即將埋深0.7—1米的暗管以8—10米間距密布,配合集水溝,形成立體排鹽走廊;智能水網,即利用3座水庫、3.6公里PE管線與22套水肥一體化設備,將傳統黃河提水灌溉升級為農田自來水灌溉;分層治理策略,即對含鹽率4‰—6‰的鹽堿地,通過深耕打破板結,對含鹽率為2‰—4‰的鹽堿地,則采用深松技術,打破犁底層,疏松土壤,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鹽分自下而上在耕作層的積聚,從而促進作物根系生長,同時輔以5000噸有機肥進行改良,為土地調配“營養套餐”。
在項目現場,一名農技員捧起改良后的土壤說:“你看這團粒結構,蚯蚓都回來安家了。”
在鹽堿地上發展農業,傳統方式所“不為”之處,恰是現代科技“可為”“有為”之處。
凱盛浩豐(利津)現代智慧農業示范園跳出鹽堿地,在基質里種櫻桃番茄。“我們采用無土栽培等現代種植技術,打破了傳統農業的季節限制,采摘周期可達9個月,年產量可達3900噸,實現年銷售收入6240萬元。”該園區種植主管王俊鵬告訴記者。
王俊鵬說,園區已建成面積達71100平方米的荷蘭文洛式智能玻璃溫室,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統,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可精準控制水肥、溫度、濕度等要素。
利用鹽堿地,養殖業同樣大有可為。
利津在黃河口灘羊產業園大力發展肉羊產業。利津請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專家團隊,前后進行4輪、共計6000余只羊的雜交配種和近萬次的基因檢測與篩選,培育出“黃河口雪花肉羊”新品種。其具有膻味小、入口鮮香等特點,深受市場歡迎。
利津,過去曾因“白茫茫、雨汪汪”而被稱為“不毛之地”;如今,這里正借科技之力成為黃河流域鹽堿地治理的鮮活樣本。(記者 王延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