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勤縣西渠鎮青土湖畔,成片的梭梭林隨風搖曳,沙地中一株株肉蓯蓉破土而出,迎來了豐收的黃金季節。這片曾經的“風沙口”,如今通過發展沙產業,不僅筑牢了生態屏障,更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肉蓯蓉迎來“豐收季” 聶兵遠 攝
青土湖位于巴丹吉林與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處,曾因干涸淪為荒漠。自2010年石羊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啟動以來,通過壓沙造林、生態輸水等措施,青土湖水域面積恢復至26.6平方公里,旱區濕地達106平方公里,地下水位顯著回升。依托生態恢復,當地大力發展梭梭林嫁接肉蓯蓉產業,實現“沙里掘金”。民勤縣蕓豐蓯蓉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德榮介紹,合作社自2013年開始在青土湖承包梭梭林,探索發展梭梭林人工接種肉蓯蓉,目前種植面積已達4600畝。
據了解,肉蓯蓉的生長與梭梭樹息息相關,只有管護好梭梭林,肉蓯蓉的質量和產量才能得到保障。為了提高肉蓯蓉的產量和品質,合作社定期為梭梭林澆水、施有機肥,并及時防治病蟲害和鼠害。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如今青土湖的梭梭林郁郁蔥蔥,不僅有效阻擋了風沙,還為肉蓯蓉的生長提供了優質的寄主。
今年,由于氣候適宜,管理得當,肉蓯蓉長勢喜人,預計產量將超過去年。何德榮表示,“目前,我們已經開始采收肉蓯蓉,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今年的產量有望達到150噸左右,按照當前市場價格,預計收入可達400萬元。”
采收季節,周邊村民紛紛來到種植基地務工,每天有上百人參與采收工作,人均日收入可達200元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扶貧車間”。正在基地勞作的村民侍明德笑著說:“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還不耽誤照顧家里,肉蓯蓉產業真是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p>
大漠奇葩蓯蓉花 聶兵遠 攝
此外,青土湖肉蓯蓉種植基地積極與中國農科院、甘肅省農業大學、西北農林大學、武威市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交流,探索高效、優質接種技術、病蟲害防治及優質肉蓯蓉種子培育,大力推廣有機肥和采用生物防蟲法,產品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有機農產品”認證,注冊的“大漠嘉蓉”肉蓯蓉被認定為“甘味”品牌,2018年被全國婦聯命名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稱號。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肉蓯蓉產業中,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致富之路,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雙向轉換的實證地。
近年來,民勤縣通過三北防護林工程,建成300余公里防風林帶,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11.52%提升至目前的18.28%。梭梭林不僅固沙成效顯著,更為肉蓯蓉產業提供了可持續的生態基礎。同時,民勤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光照充足、溫差大、隔離好的獨特資源稟賦,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原則,積極探索適合民勤的沙產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符合民勤縣域發展的“人沙和諧”之路。目前,全縣建設肉從蓉、甘草、鎖陽等沙生藥材基地10萬畝以上,培育專業合作社和加工企業12家、各類農民涉林專業合作經濟組織79個,拓展了當地群眾增收渠道,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
民勤縣林草局副局長趙兵彥表示,民勤縣將積極推進沙生中藥材基地標準化、規范化種植,開展接種、采種及深加工等關鍵技術研發,夯實產前管理、產中技術、產后銷售,拉長產銷一體化產業鏈,實現“以沙治沙 ”“點沙成金”。(記者:聶兵遠 富成鱗 吳苗)
編輯:李筱
審校:周旦
責任編輯:李祿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