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際才《暮歸》
68cm×68cm 2022年
文/石云
一、虛實相生的生命感:筆墨構建的宇宙意識
張際才的山水畫并非簡單的物象再現,而是以筆墨構建起虛實相生的宇宙模型。那些蒼潤相濟的墨色,在濃淡枯濕的變化中形成獨特的呼吸節奏:密林深處總留氣眼,重巒疊嶂必見虛空,溪澗奔流暗含留白。這種虛實辯證法在他的筆下達到極致——山石的皴擦似有千鈞之力,卻在云嵐蒸騰處化作輕盈,恰如老子所言"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畫家通過這種虛實交響,將山水提升為吞吐大荒的生命體,使觀者在具象與抽象的邊界處,觸摸到生生不息的宇宙脈動。
張際才《鼎湖》
68cm×68cm 2022年
二、樸茂靈秀的辯證法:在混沌中尋找秩序之光
張際才山水畫的渾茫境界,揭示了他對原始生命力的執著追尋。他以篆籀筆法入畫,枯枝如鐵,苔點似星,在看似粗服亂頭的筆墨中暗藏機杼。這種樸茂之美不是對荒蠻的禮贊,而是在混沌中孕育秩序:亂柴皴交織出山體的筋骨,積墨法堆疊出林壑的渾厚,卻在樹梢的嫩綠、巖隙的流泉間透出靈秀之光。他的筆墨語言在返璞歸真中抵達最高形式的美學境界。
張際才《歲月相伴》
68cm×68cm 2019年
三、樹語革命:從符號到生命的筆墨轉譯
張際才將樹木從文人畫的符號體系中解放出來,賦予其真實的生命質感:樹木的結節以逆鋒澀筆寫出,氣根用破墨法表現。這種"以樹造境"的革新,在他的畫中形成獨特的敘事結構——盤根錯節的樹木不再是點綴,而是成為統攝畫面的精神圖騰。樹冠的濃蔭化作墨韻的穹頂,枝干的分岔構成空間的骨骼,飛鳥的軌跡打破二維平面的局限,最終實現"一木即一世界"的哲學升華。
張際才《崢嶸歲月》
97cm×180cm 2008年
四、水墨新章:在傳統經脈中注入當代氣血
張際才先生的革新不是斷裂式的革命,而是在傳統筆墨的基因鏈中注入當代視覺經驗:他將自然的光影轉化為墨色的明暗過渡,用透視原理重構山水空間,卻始終以書法線條保持中國畫的寫意內核。既有馬遠"一角"美學的空靈,又契合現代極簡主義的審美取向。這種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使他的作品成為連接古典與現代的美學橋梁。
張際才《星湖秋色》
68cm×68cm 2022年
張際才的山水世界,是南國煙云孕育的筆墨奇觀。他在嶺南溫潤的土地上,以老辣的線條勾勒出山水的筋骨,用淋漓的水墨暈染出天地的呼吸,最終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完成對中國山水畫精神譜系的當代續寫。這種續寫不是簡單的技法疊加,而是在對"太古"境界的追尋中,讓山水重新成為安頓現代人精神的詩意棲所。
詩曰:
天凝蒼潤分虛實
樹有飛禽入水蒲
幽壑無聲含太古
一林清氣化云圖
石云,本名任建國,別署易簡、棗廬,1964年生,山西太原人。畢業于山西大學中文系,碩士生導師,客座教授。著有《周鼎唐香清韻裊——古典文學賞會》《石云詩草》《石云詩書》《石云詩書合集》《江山行吟詩卷》《石云品畫詩集》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