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人。”湖北一位八旬孤寡老人,獨居深山古墓30余年,每次民警勸他下山,老人都斷然拒絕,他經歷了什么?
這位老人名叫陶少堂,出生于1934年,是湖北省武漢市麻油嶺村人。在他還很小時,父母就因病去世了。
在那個兵荒馬亂,生活艱難的年代里,眼看沒人管的小少堂就要餓死,祖父母于心不忍,就把他撿回了家,每天省出口飯給他吃。雖然小少堂經常吃不飽,但畢竟活下來,也慢慢長大了。
但因為無人給他撐腰,村里的孩子就經常欺負他,特別是他的幾個堂兄弟更是得寸進尺。
每次小少堂受到欺負哭著回家時,祖父母年紀大了,總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祖母總會說:“孩子,你以后見到他們就躲遠點。”而祖父則會氣呼呼地責備他:“是不是你招惹他們了,不然那些小孩為什么就打你一個人?”
那些孩子見無人替陶少堂出頭,就更加肆無忌憚地欺負他。慢慢地,陶少堂在那些孩子面前變得畏畏縮縮,逆來順受,性格孤僻。
年邁的祖父母除了給他一口飯吃,便無力再供陶少堂上學,所以他也不識字。雖然,常年吃不飽的陶少堂很瘦弱,但他覺得跟祖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很溫暖。
不幸的是,到陶少堂14歲時,祖父母先后去世。他又成了無人庇護的孤兒。
這時,村里大人小孩變本加厲地欺負他,甚至誰家有個東西丟了也會找他麻煩。
后來,小少堂的叔叔怕村里人說他,就把他領回自己家。
小少堂特別珍惜有家的生活。他天天很勤快地幫叔叔家干農活、洗衣、做飯、喂養家畜,希望能真正融入這個家中。可是,叔叔嬸嬸卻經常責罵他,心情不好時甚至會對他拳打腳踢。
終于有一天,已經十幾歲的陶少堂不愿繼續受氣,悄悄離開了叔叔家,去了外地。
沒想到,離開叔叔家后,陶少堂的日子更難過了。
因為在叔叔家時好歹有碗飯吃,有地方睡覺。而在外面,一無所有的他只能靠撿拾垃圾生活,找破廟和橋洞遮風避雨。
一開始,陶少堂也曾去打過工。可他從小無人教導,一沒文化二無技術,身體單薄,沒有人愿意用他。
后來,他在一個工地找到了活干,可干了很久他才知道:整個工地雖然都管吃管住,但他和別人不一樣,別的工人干活都有工資,唯獨他沒有。
少不更事的陶少堂就去找工頭理論,結果被辭退了。于是,他又過起了四處流浪的日子。
在外漂泊多年后,51歲的陶少堂回到老家時,卻發現老房子已經被人燒了。從小不受村里人待見的他,只好繼續在附近流浪。
有一天,他在深山采藥時發現了幾處墓穴,頓時有了以墓穴為家的打算。
他向山下村民確認是無主墓穴后,就把墓穴清理干凈,安置了簡易的床和桌凳,從此在墓穴里定居下來。
雖然,別人對住墓穴感到害怕,可陶少堂并不在乎。他對這個家非常滿意,流浪了大半生,他覺得自己終于有了一個真正的家。
為了改善墓穴的生活環境,陶少堂還在墓穴周圍挖井、種菜、種莊稼、栽果樹,還養了雞、鴨、蜜蜂等動物,甚至對墓穴進行了擴建,以方便自己和小動物們居住。
在陶少堂的精心照料下,他的蔬菜和莊稼收成很好,動物們也長得不錯。他還常常拿吃不了的蔬菜和雞鴨等去山下換一些錢,用于購買生活用品。
因為老人獨自一人生活,所以這些東西換來的錢對他來說足夠花銷。
老人長期獨自住在簡陋的古墓里,雖然別人覺得他過得很苦、很孤單,有時也會有野獸的困擾,可他自己卻對這樣的生活狀態很滿意。
但隨著年齡增大,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對老人來說有些力不從心了。山下的派出所民警知道老人的情況后,經常會來山上看望他:幫老人過生日,給他送些米、油等生活用品。每次民警都會勸說老人下山居住,可是老人一直不愿意。
于是,派出所專門給老人建了個“特殊檔案”,并且每任所長離任時,都會將老人的情況仔細交代給接任者。雖然20年間換了11任所長,但派出所對老人的關心和照顧從未間斷。
由于陶少堂和外界接觸多了,逐漸感受到社會對他的善意。所以,他開始對外面的人不再排斥、恐懼。下山時,他也會去看看其他老人打牌,并跟他們聊聊天。
直到2016年,80多歲的老人終于同意下山,離開居住了30余年的古墓,搬進派出所專門為他租的民房里,重新融入社會生活。
如今,年邁的陶少堂已經住進養老院。因為社會的關愛和幫助,老人也終于老有所養。
其實,生活的冷暖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童年時期缺乏的關愛和教育,誤了“古墓老人”的一生,好在后來有來自社會的關愛,才讓老人漸漸知道:人間自有真情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