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年的一根時間軸上,我們的生命只能經歷其中短暫的幾十年,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閱讀歷史幾乎是彌補這種遺憾的唯一方法。
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現代世界,曾被歐洲創造、被歐洲所主宰。從公元前1750年到現在,歐洲歷史步步展開,既改變、撼動著世界,也被世界改變塑造著。可以說,歐洲的歷史是世界歷史中最重要、最跌宕起伏、最具影響力的部分。
歐洲最早的文明誕生于地中海漫長的海岸線上,希臘、羅馬次遞成為歐洲的主宰者。到了16世紀,基督教的精神權威被打破,歐洲陷入激烈的宗教沖突與戰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們發現了新科學,發現了新世界,也重新發現了歐洲自身。
隨后,歐洲開始步入現代化。到了19世紀,歐洲發生重大的工業和政治變革,成為世界格局絕對的主導力量。歐洲列強在全球范圍建立了自己的殖民霸權統治。接連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讓歐洲從文明的巔峰跌落下來。歐洲的自負,讓整個世界陷入深重的苦難。不過,歐洲與世界還是從中掙扎走出,帶著傷痕與希望繼續前行。
▌進步的世紀,災難的世紀
19世紀既是進步的世紀,又是災難的世紀,人類在這一歷史時期為各種追求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災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爭奪各種權力。
比如拿破侖戰爭,僅入侵俄羅斯的一次戰爭,就有40萬人戰死,法國革命后的歐洲戰爭一共導致了500萬人死亡。
▲ 俄法戰爭(影視劇照)
通常我們的教科書在討論法國大革命的時候色調比較陽光,談樂觀的東西比較多。但如果我們正視這段歷史,也會看到陰暗的方面,譬如讓人震驚的傷亡數字。如果考慮人口的比例,這些傷亡甚至比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嚴重。
1851年倫敦水晶宮的展覽,展示了工業革命成果以及與之相伴的19世紀的技術和社會進步。但是如果我們讀過狄更斯的《霧都孤兒》,我們的心情就不會像這幅圖片那么明亮。
與這次倫敦展覽同時發生的歐洲歷史重大事件,是各地出現的馬鈴薯枯萎病以及它導致的饑荒。在愛爾蘭發生了后果極其嚴重的饑荒,在全部五百萬人口中有一百萬被餓死,另外一百萬人移民到海外。當時這一饑荒的社會沖擊力,讓一個五百萬人口的國家,消失了二百萬人。
在那個鬧饑荒的歲月,愛爾蘭同時還在出口食品。這些被出口的食品如果用于救濟災民,本來可以讓愛爾蘭避免這次毀滅性的災難。現在回頭看,人們能夠看到歐洲成功和很美好的畫面,但是實際情況的另一面是,很多畫面并不是那么美好。
談論19世紀通常會說工業革命時期嚴重的社會問題,俾斯麥為了應對來自社會主義運動的壓力,在德國開始試驗最早的國家福利政策。在一戰前夕,德國的疾病保險已經覆蓋了1500萬人,而工傷保險則覆蓋了2800萬人。
▲ 鐵血宰相俾斯麥
英國在一戰前后有一系列社會改良政策,包括退休金制度、工人住房補助、疾病保險和失業救濟,沖擊了以不救濟“懶人”為原則的《濟貧法》。
19世紀的種種社會問題,最重要的是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這與社會主義的興起以及由此激發的社會改革有關。歐洲社會主義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很重要的工作是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法國社會主義者的領袖讓?饒勒斯就在一戰前夕,因其反戰立場被刺。而兇手被宣判無罪,因為“陪審團成員堅信,戰爭是必要的“。
在德國,最早支持戰爭的“絕大多數來自中產階級“,所以“在所有支持戰爭的機會上,如潮人群中幾乎看不見一頂布帽子,看不到一個穿工裝的人”。
人們為了世俗的欲望,為了爭奪各種各樣的權力,不惜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歐洲所遭遇的多次災難都是因為各國和各派別之間的爭奪,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國際地位的爭奪。這是19世紀歷史最讓人感到遺憾和悲傷的方面。
19世紀的歐洲史有讓人樂觀的一面,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它的負面問題。19世紀歐洲歷史留下的經驗教訓是,在憤怒對話失敗的地方,友善和溝通良好的對話本來可以互惠互利共贏。
▌學習別的文化和文明,同時又能夠有所創新,無疑是進步的重要途經
整個19世紀歐洲就是世界的主體,亞洲和東方國家都受它的影響與制約,是客體。
在19世紀以前,中國是世界軸心文明國家,是天朝上國,其他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人形成了朝貢體系、天朝體系、華夷體系。從19世紀以來,比如乾隆時期還是覺得歐洲人是中國的藩屬。
隨著歐洲的一直發展,特別是英國,越來越強大,后來便反過來對中國進行侵略了。
▲ 廣州十三行口岸
明代歐洲傳教士來到了中國,為了傳教的便利,引進了一些科學和技術書,雖然翻譯了這些書,卻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在廣州一個地方開放了口岸,上百年沒有中斷。有一些英美商人到中國經商,19世紀歐洲已經有了蒸汽機輪船了,輪船里面有先進的炮火武器,海關看了也不以為然,這是世界巨大的變化時代,但是海關卻像幾乎沒有看見。
把東西送到朝廷那里,朝廷也不以為然,英國1793年派馬戛爾尼來中國商議通商,送了很多禮品,包括巨大的地球儀,乾隆只覺得好玩,并不關心地球、宇宙的知識。
1793年正是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歐洲的武器已經很先進了,但乾隆皇帝根本沒有理解。還認為我們是天朝上國,這只是蠻夷之邦的一種奇技淫巧。
等到鴉片戰爭的時候,林則徐他覺得我們對洋人根本不了解,就去找人去從澳門編的報紙來了解一些,當時林則徐報告說的是洋人膝蓋不能打彎,只要他們一上岸,我們的士兵就能打敗。林則徐都這樣看英國人,當時的中國人有這種阿Q精神很不可思議。
對西方船堅炮利的技術,我們的祖先一開始很遲鈍,不過受到侵略后就轉過這個彎來,意識到西方近代技術的重要性。但是學一點西方技術并不是太難,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我們和日本技術上的差距其實并不大。
學習科學技術對我們不算太難,我們是很聰明和勤奮的一個民族。但是人文的知識和觀念,了解和把握就要費勁得多。
我們很聰明很有才干,也不怕辛苦,但是我們仍然會在學習、鑒別和消化吸收各種外來文化成就的時候,遭遇非常大的困難。當兩個文明體系發生碰撞的時候,隔膜永遠是很厚的。學習別的文化和文明,同時又能夠有所創新,無疑是進步的重要途經。
▌面對歐洲挑戰,中國和日本的不同反應
歐洲對東方的挑戰,在日本和中國,引起了不同的反應。鴉片戰爭的經驗沒有成為中國的知識,一直到幾十年后才相反。相反,鴉片戰爭成為日本的知識,海國圖志出版之后就被封禁了。卻傳到了日本,日本幾年之內翻譯20多版,他們覺得是天賜寶卷,他們通過海國圖志了解世界,對日本的明治維新起了巨大的啟蒙作用。
坂本龍馬是要鎖國的武士,當時要殺主張開國的海軍高官勝海舟。勝海舟正讀了海國圖志,覺得日本應該開國,不應該閉關鎖國了。那一幕很精彩,勝海舟對坂本龍馬說你先聽我講,再殺我。他就按照海國圖志的觀點講世界現在是怎樣,日本不能閉關鎖國,說服了坂本龍馬,主張開國。
▲ 坂本龍馬
▌社會進步是每個人的責任
我們看歐洲和中國關系的時候,很容易注意到歐洲先進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有時候我們下意識認為近代很多弊病是因為清政府有問題。其實,日本之所以對西方文化這么開放,并不全是因為政府的態度和政策。在當時的日本,社會在整體上比較開放,不要總是說清政府如何,老百姓怎么樣。
我們之前落后于很多國家,這是否是與大眾文化和教育有關。也許過于強調政治因素、忽視民眾和教育落后對社會狀況巨大的塑造和決定作用,會遮蔽我們觀察的眼光和會削弱我們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從梁啟超開始就有國民性改造的意識了。1898年戊戌政變。梁啟超逃到日本,聽聞六君子被殺的消息,據說在菜市口行刑的時候,很多圍觀老百姓都拍手叫好,梁啟超為此感到特別悲哀。維新的這些政策明明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著想,為什么變法的人被處刑,他們卻在一旁叫好。
為此,梁啟超寫了一個文章,叫《呵旁觀者》。文章提出一個觀點,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會有什么樣的政府。中國當時有四萬萬人,啟蒙這樣的體量,要什么時候才能完成?但梁啟超表示也沒有辦法,只能造新民。
多年后,魯迅也有這個感覺。魯迅寫了小說《藥》,實際上就是梁啟超《呵旁觀者文》的文藝版。梁啟超早已把這個問題說透了,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有什么樣的政府。
▲ 梁啟超
社會進步是每個人的責任,涉及到每一個人有無素質和能力去做出自己看似點滴和微小的貢獻。在19世紀,美國和歐洲的發展是互相聯系的,對照起來看工業革命在美國也發生了,南北戰爭以后,美國的社會結構因為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也遭遇了歐洲曾經遭遇過的非常尖銳的社會矛盾。
這個時期是美國歷史上所謂的“鍍金時代”。
這段時期的美國政府和精英都比較保守,法律也向企業界傾斜。到了19世紀末進入進步主義時代,當然開明和進步的聲音就變得比較強大。鍍金時代的美國精英和社會在整體上很保守,但是他們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動普及了中學教育,高中也增設了很多。
保守的精英反對激進的社會變革,但是并沒有撲滅社會在長時段里進步的希望。保守和穩健也許在有些人看來不“可愛”,但是如果與持續的啟蒙和教育發展相結合,社會進步會在長時段里打下扎實基礎,會穩健前行。
民眾如果在整體上對外部世界麻木和無知,就會拖累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多讀一些外國歷史,了解外部世界,關系到中華民族在未來的發展走向,甚至會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因為現在,一個國家不再可能在孤立中存在和發展。
我們現在確實要了解世界,在全球化時代更為重要,站在世界角度看中國。所以說來說去,現在我們仍然需要認識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