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卡片關注微紀先生
日本首次公開細菌戰部隊名冊:
3000頁鐵證揭露731姊妹部隊的死亡密碼,三支臭名昭著的細菌戰部隊曝光。
5月14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在細菌戰研究專家西山勝夫等人的持續推動下,首次公開了侵華日軍“榮字1644部隊”“波字8604部隊”“波字8609部隊”的留守名簿文件。
這些檔案以手寫或打印形式記錄了部隊成員的姓名、出生日期、戶籍、職種、兵種等詳細信息,為揭露日軍細菌戰罪行提供了新的鐵證。
此次公開不僅填補了歷史研究的空白,更將日本軍國主義的系統性犯罪推向國際輿論的聚光燈下。公開的留守名簿涉及三支臭名昭著的細菌戰部隊:
1.榮字1644部隊(南京)
表面為“防疫給水部”,實則是日軍在華中地區的細菌戰核心機構。
其成員包括獸醫、藥劑師等專業人員,甚至有醫學院高材生。
部隊長增田知貞博士作為生物學專家,主導了霍亂、斑疹、傷寒和鼠疫的研究,尤其專注于生產跳蚤作為鼠疫傳播媒介。
他們在南京中央醫院舊址建立實驗室,培養鼠疫菌、霍亂菌,并將感染病菌的燒餅、水源投放到中國村莊,導致整片地區人畜死絕。
名簿中記錄的1242名成員信息顯示,該部隊與731部隊存在頻繁的人員流動,例如部隊長太田澄曾在731部隊擔任要職,印證了日軍細菌戰體系的協同性。
更令人發指的是,部隊在南京太平門附近設立“血清疫苗制造所”,實則是生產細菌的工廠,配備高壓消毒器、大型鍋爐和鐵軌運輸系統,年生產能力可達鼠疫菌300公斤、炭疽熱菌600公斤。
2.波字8604部隊(廣州)
以中山大學醫學院為基地,在南石頭難民收容所進行活體解剖和細菌傳播實驗。
名簿中記載的“細菌檢索班”成員丸山茂的證詞顯示,日軍曾向難民粥中投放沙門氏菌,導致數百人死亡。
尸體處理方式包括深溝掩埋、焚燒和“化骨池”溶解——兩個20平方米、高4米的水泥池,通過石灰和藥水將尸體溶解,現場慘狀與幸存者口述相互印證。
部隊還在廣州北郊江村設立防疫給水部,占據原國民黨野戰醫院和軍醫學校舊址,利用解剖學教室進行細菌培養,并與731部隊共享實驗數據。
3.波字8609部隊(具體駐地未明確)
雖未披露詳細活動,但結合其他部隊共性及名簿中的“防疫給水”職種描述,可推斷其參與細菌戰相關行動。
成員中包含獸醫和昆蟲學家,與731部隊利用跳蚤傳播鼠疫的戰術高度吻合。
名簿顯示該部隊與榮字1644部隊存在人員交叉任職,進一步揭示日軍細菌戰網絡的流動性。
這些檔案與此前公開的731部隊《身上申告書》、北支甲第一八五五部隊名冊形成互補,揭示了日軍細菌戰網絡的全貌:從東北的731部隊、長春的100部隊,到華北的1855部隊、華南的8604部隊,覆蓋大半個中國的死亡鏈條。
名簿中頻繁出現的“軍醫”“技師”等職種,以及成員來自京都大學、東京大學等名校的記錄,暴露出日本醫學界與軍國主義的深度勾結。
日軍細菌戰的發展可追溯至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簽署后。
石井四郎等軍國主義分子以“防御研究”為名,在日本陸軍軍醫學校秘密推進細菌武器研發。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細菌戰部隊隨侵華戰爭全面擴張。
1936年,日本天皇敕令在哈爾濱和長春建立731部隊與100部隊,分別針對人類和牲畜進行細菌戰研究。
至1941年,日軍細菌戰部隊已形成“六大核心基地+63個支隊”的體系,總人數超2萬。
1940年至1942年間,731部隊與榮字1644部隊協同實施浙贛細菌戰,在寧波、常德等地投撒鼠疫菌,導致至少1.7萬人死亡。
波字8604部隊則在廣州通過難民進行沙門氏菌實驗,直接造成南石頭收容所大規模死亡。
據不完全統計,日軍細菌戰導致中國至少200萬人死亡,疫情延至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控制。
1945年日本投降前,731部隊炸毀設施、銷毀罪證,核心成員攜帶資料逃回日本。
美國出于冷戰需要,以豁免戰犯為條件換取細菌戰數據,導致石井四郎等元兇逍遙法外。
更諷刺的是,石井四郎及其團隊后來成為美國德特里克堡生物基地的顧問,幫助美軍發展生物武器。
此次公開的名簿為研究日軍細菌戰的組織架構、人員流轉及戰后隱匿提供了關鍵線索。
榮字1644部隊成員戶籍顯示,許多士兵來自日本普通家庭,甚至包括東京、大阪等地的中產階層,反映出軍國主義如何將普通人異化為戰爭機器。
西山勝夫教授等學者的長期努力,使這些檔案的公開成為可能。
西山團隊通過比對日本國立公文書館、防衛省及中國境內的史料,構建了完整的證據鏈。
首先是文獻互證。榮字1644部隊名簿與中國學者發現的《日軍哈爾濱第一陸軍病院原簿》相互印證,揭示了日軍如何利用醫療機構掩蓋活體解剖。
波字8604部隊的“細菌檢索班”記錄,則與廣州南石頭遺址出土的化骨池遺跡形成物證鏈。
西山勝夫對京都大學醫學部的調查發現,至少23名731部隊軍官憑借活體實驗成果獲得博士學位。
平澤正欣的論文《關于狗蚤的鼠疫媒介能力》直接基于人體實驗數據,而京都大學至今未撤銷其學位。
俄羅斯近年解密的伯力審判檔案(1949年)顯示,蘇聯曾審訊12名日本細菌戰犯,其供述與此次公開的名簿高度吻合。
原731部隊生產部長川島清在庭審中承認,每年因細菌實驗死亡的囚犯不下600人,這與名簿中的“實驗材料”消耗記錄一致。
伯力審判還揭露,日軍曾計劃對蘇聯發動細菌戰,在中蘇邊境河流中散布病菌。
這些發現不僅填補了學術空白,更挑戰了日本右翼“細菌戰虛構論”的謊言。
正如西山勝夫所言:“檔案中的每一個名字,都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一記耳光。”
外交部發言人強調,這些檔案是日軍系統性犯罪的鐵證,敦促日本政府全面公開細菌戰檔案。
南京、哈爾濱等地的紀念館已啟動名簿數字化工程,計劃將數據納入全球戰爭罪行數據庫。
中國受害者訴訟團律師表示,名簿中的戶籍、職種信息可作為個人追責的關鍵證據。
榮字1644部隊成員松本博的“實驗材料看管”記錄,直接關聯其參與活體解剖的罪行。
盡管中國受害者已提起多起訴訟,但日本法院以“個人無權起訴國家”為由駁回。
名簿的公開雖提供新證據,但跨國追責仍需國際司法協作。
俄羅斯學者指出,伯力審判開創了人類公開審判細菌戰爭犯罪的先河,其判決至今具有國際法效力。
名簿揭示了日軍細菌戰的“家族式犯罪網絡”,許多成員來自同一地區或院校,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這種結構使細菌戰得以長期隱匿。
榮字1644部隊中,東京大學畢業生占比高達37%,他們通過校友網絡相互庇護。
然而,日本政府的態度仍顯曖昧。
盡管國立公文書館已公開檔案,但關鍵信息如部隊活動細節、高層指令仍被涂黑。
對此,西山勝夫呼吁國際社會施壓:“只有徹底公開檔案,才能打破日本社會的‘集體失憶’。”
當前,日軍細菌戰檔案的公開仍面臨多重障礙
731部隊核心資料(如《細菌戰作戰日志》)仍存于美國國家檔案館,日本政府以“外交機密”為由拒絕公開。
俄羅斯近年解密的檔案顯示,美國曾與石井四郎達成秘密交易,換取細菌戰數據,導致關鍵證據被封存。
中國學者建議通過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推動設立特別法庭,或利用《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機制追究日本責任。
韓國、朝鮮等受害國也應聯合行動,形成區域性追責聯盟。
日本右翼勢力通過修改教科書、資助否認派學者等手段,試圖淡化細菌戰歷史。
此次名簿公開后,仍有政客聲稱“檔案是偽造的”。
對此,國際社會需加強歷史教育,將細菌戰納入全球中小學課程,防止歷史虛無主義蔓延。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的檔案公開,撕開了軍國主義的最后一塊遮羞布。
榮字1644部隊、波字8604部隊等的留守名簿,不僅是一個個姓名的羅列,更是一部部血淚寫成的罪行錄。
歷史可以被塵封,但永遠不會被遺忘。
當國際社會共同舉起這些鐵證,日本右翼的謊言終將在真相面前崩塌。
對話作者請添加微信:Vjiluju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