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金秋,旅法導演瓦日迪.穆瓦德導演作品《海邊》在烏鎮戲劇節和北京人藝國際邀請展給無數中國觀眾帶去了心靈的震撼;這個初春,《海邊:瓦日迪·穆瓦德劇作集》已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并上架。這部劇作集收錄了穆瓦德的兩部代表作品:《海邊》和《焦土之城》,展現了他對戰爭創傷、個體命運、愛與死亡等議題的深刻探討。
劇作簡介
《海邊》—— 講述一位青年踏上歸鄉之旅,為亡父尋找最終的安息之地,在戰后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展開艱難抉擇。2000年加拿大總督文學獎獲獎作品,2005年莫里哀獎最佳劇本,2024年烏鎮戲劇節閉幕大戲。
《焦土之城》—— 故事圍繞一對雙胞胎姐弟,他們按照母親的遺愿尋找素未謀面的父親與哥哥,卻意外揭開了家族隱藏多年的悲劇真相。曾被《沙丘》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搬上大銀幕,同名電影入選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海邊:瓦日迪·穆瓦德劇作集》
作者簡介
瓦日迪·穆瓦德(Wajdi Mouawad,1968— ),黎巴嫩裔加拿大籍旅法藝術家,是編劇、導演,亦是演員和造型藝術家。現任法國柯林國家劇院院長,是當代法語地區最重要的戲劇家之一,其劇作已被翻譯成約20種語言,在全球五大洲都有譯介和出版。因其對文學和藝術的卓越貢獻,先后獲得法國國家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加拿大國家藝術與文學軍官勛章、里昂人文社會科學高等師范學院榮譽博士學位,以及法蘭西學院戲劇大獎。
? Simon Gosselin
譯者簡介
王婧,編劇、導演、戲劇構作、戲劇翻譯家、演出制作人、國際劇目策展人。現任中法縱橫舞臺藝術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銀杏樹劇團藝術總監、巴黎第十大學舞臺藝術系教師、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烏鎮戲劇節、北京人藝國際邀請展法語劇目特約翻譯。作為中法舞臺藝術文化交流資深媒介人,自2011年以來,策劃、統籌、制作、組織多個中法藝術交流合作項目逾七十個。
譯者序
于我而言,戲劇翻譯是一場邂逅,是譯者與作者的邂逅,是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的邂逅,它超越時間,跨越空間,以變換的文字輕叩萬里之外讀者們的心門,一扇又一扇,從此一場邂逅成就了無數個邂逅。
我與瓦日迪·穆瓦德的邂逅始于巴黎的一間劇場,那時我坐在觀眾席,沉浸在他所塑造的戲劇世界里,在流動的舞臺空間和明滅的燈光中,隨著人物的命運時而哭,時而笑,盡管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身處劇場,在我面前上演的是一出戲,而我卻分明地在那舞臺之上感受到了一種真實,一種超越具體生活現實,深入生命議題的真實;一種力量,一種不拘泥于個人創傷,個體化的苦難,通往深邃而廣袤的精神世界的力量;一種悲憫,一種洞見過人性之惡,時代之痛,歷史之殤卻依然對人類包含深情的悲憫。身為常年往返中法兩國,從事舞臺藝術交流的戲劇人,我深知這樣的作品,這樣的創作者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少數。走出劇場,我記住了這位用法語寫作,擁有一個帶著異域色彩名字的藝術家:瓦日迪·穆瓦德。從此,他的劇作和他的舞臺成了我心靈得以安放之地,也成為我在我面對當下世界那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一束光。因為這場邂逅太過美好和豐厚,就有了將它傳遞下去,分享給更多人的心愿。
瓦日迪·穆瓦德是黎巴嫩裔加拿大籍旅法藝術家,是編劇,導演亦是演員和造型藝術家。他于1968年出?于黎巴嫩,10歲那年因戰亂與家?逃亡?法國,但未能在法國獲得合法身份,于是在15歲那年舉家碾轉到魁北克?籍加拿?,后在加拿大國立戲劇學院攻讀戲劇表演,從此走上戲劇創作之路,現定居法國,任法國柯林國家劇院院長。因個人的流亡經歷,穆?德的劇作常以詩意而悲憫的方式表現動蕩時代中個體命運的顛沛流離。作為當代法語地區最重要的戲劇家,??他一方面對古典和當代戲劇作品進行改編,將莎士比亞、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韋德金德、契訶夫等大師巨作搬上當代戲劇舞臺;另一方面始終堅持原創的文本寫作,他的多部劇本如《海邊》,《焦土之城》,《森林》,《天空》,《都是鳥兒》,《母親》,《動詞存在的平方根》等都已出版。除了劇本創作他還寫作了多部兒童文學作品以及小說,比如2002年出版的?《重識面孔》(Visage retrouvé)和2012年的《萬物有靈》(Anima)。他的劇本《焦土之城》于??2010年被丹尼斯·維紐倫瓦(Denis Villeneuve)改編為電影,獲第35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最佳長片獎及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迄今為止穆瓦德的劇本已經被翻譯成20種語?,在全球五?洲都有譯介和出版。因其對于?學和藝術的卓越貢獻,他先后獲得法國國家藝術與?學騎?勛章,加拿?國家藝術與?學軍官勛章、?昂??社會科學?等師范學院榮譽博?學位,以及法蘭西學院戲劇?獎。
《焦土之城》電影海報
《海邊-瓦日迪·穆瓦德劇本集》是穆瓦德的戲劇甚至是文學作品首次在中國翻譯出版,共收錄了他的兩部代表作:《海邊》和《焦土之城》。這兩部作品是穆瓦德“誓言之血”(Le Sang des promesses)四部曲的前兩部,另兩部作品為《森林》(Forêts)和《天空》(Ciels)。《海邊》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兒子遠行去安葬父親的故事,《焦土之城》訴說的是雙胞胎兄妹尋找他們從未謀面的父親和哥哥的故事。這些作品表面上看去似乎在講“身份”,“故土”,“戰爭”,但戲劇家將“誓言”與“血”相連,無形中也把觀眾的注意力感知力轉移到那些更加隱秘、既不可見也不可言喻的地方。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人許下誓言卻未能兌現。于是,悲劇、苦難都因此接踵而至。穆瓦德試圖以戲劇的方式尋找那個心之所望但又無法達到的,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平衡;隱秘的私人的故事與歷史的,世界的時代議題之間的平衡。怎么才能在集體的不幸中保持個人的安寧,怎樣在置身群體之中,依然可以保留自由獨立的敘事。他的 “誓言之血” “含義多重,既指已許諾但也許并未兌現的話語之殘酷,其詞義既可以具象地表達違背誓言致使血流成河,亦可意指能使誓言永存的新鮮的血液,一種流動在生存與死亡之間,在信守與背棄誓言之間的張力,它既是戲劇的張力,亦是生命的張力。
“誓言之血”四部曲
穆瓦德的戲劇生涯始于戲劇表演,投身寫作源于一個流亡者內心深處想要在異國他鄉進行自我表達的沖動。“在我從戲劇學院畢業后,因為我的法語沒有魁北克口音,再加上我的外形,能夠在加拿大戲劇舞臺上扮演的戲劇角色非常有限,要么就是演一個來自法國的人,要么就是扮演黎巴嫩的難民,而我想在戲劇舞臺上講述與我出生地有關的故事,那唯一的辦法就是我自己去寫。”自小離開故土漂泊在外的流浪經歷讓穆瓦德認為自己是一個“外來者”,這種漂泊感使他在寫作中自然地成為“闖入者”,也就是他寫作的源頭。他受到舞臺的召喚從而投身到一片未知的寫作體驗之中,將故國的故事講給異國的他者來聽,而正是這種“闖入者”的身份,這種沒有“權利”去書寫的狀態激發出了他的創造力,他的文字總能觸發角色內心的真實與復雜性,挖掘出人性中的陰暗和神秘,讓我們這個時代又多了一個用筆去對抗歷史,撫慰時代的劇作家。讓我們在他的戲劇作品中深深地感到“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1
在穆瓦德看來,寫作也是一種邂逅,“我經常覺得自己是一棵樹,然后有不同的鳥兒飛到我身邊。一棵樹在那里,一只鳥飛來停在在了上面,鳥和樹之間就會就會有對話,如果它們覺得彼此契合,可以和睦相處,鳥可能就會在這棵樹上筑巢。但是樹從來不會覺得是它創造的鳥,樹也從來不覺得鳥屬于它。鳥也不覺得它在樹上建這個巢,這棵樹就是屬于它的,這是一種相遇。” 2 這也是穆瓦德對于他筆下的故事和人物角色的看法。如飛來的鳥,與他相遇。這種“相遇”沒他不認為是自己創造了某個角色或者他筆下的故事屬于自己,而是角色在某個偶然時刻出現在他的大腦中,他們之間通過互動和對話逐漸形成作品。他沒有依靠技巧預先設計的情節,而是通過生活中的偶然靈感,依靠想象去帶動創作。
《海邊》劇照
《海邊》這的創作正式始于這樣的邂逅,1997年一群彷徨的年輕人彼此邂逅,希望能在這個認為思考無用的時代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穆瓦德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們決定做一出戲,與他們的迷茫和困惑有關的戲。最初,作為發起人,他并不知道情節將如何發展,但很偶然地讀到了三部探討父子關系的文學作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和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中的國王位高權重,卻看不清真相,《白癡》中的梅詩金公爵盡管被眾人看作白癡,卻是內心最清澈和通透的人,穆瓦德在兩者之間看到了一種映照,而《哈姆雷特》則可以成為連接這兩者的媒介,因為哈姆雷特王子面臨著為父復仇的困境,他是該像俄狄浦斯王一樣看不清事情的真相還是像后者一樣,洞若觀火?這三個著名的文學人物,一個殺了自己的父親,一個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一個決心為父親復仇,憑著直覺和感性引導,他們成為了穆瓦德創作《海邊》的重要靈感。他決定從一個迷失的年輕人決定將父親安葬在自己的故土開始寫起。《焦土之城》的創作也是緣起于一段邂逅,源于穆瓦德與加拿大攝影師約瑟·朗布爾的相遇,這位多次深入中東,以相機洞見歷史的卓越女性向他講述了自己曾拍攝過的一座不為人知的黎巴嫩秘密監獄的經歷,穆瓦德邀請她來到自己的劇場講述這座暗黑之地里關押著的囚徒,尤其是女性囚徒們的故事,在朗布爾敘述到某一個瞬間,穆瓦德的腦中開始出現畫面和臺詞,這些成為了《焦土之城》創作靈感的起點,最終寫出了一部史詩般的作品。作為“誓言之血”四部曲中的第二部,《焦土之城》與《海邊》的戲劇結構非常不同,但文本之間有一種冥冥之中的呼應,同時都隱去了國家,模糊了時間,帶著古希臘悲劇的源流,為滿目瘡痍的人類史留下了當代的戲劇見證。
作為擁有劇作家,導演和演員三重身份的戲劇人。穆瓦德的創作方式與先有劇本后有演出的傳統方式不同,他的劇本是在與演員們在排練的過程逐步確定和完成的,即“舞臺寫作”。他的每一個劇中人都有創排演員們的影子。1997年創作的《海邊》,穆瓦德將主創演員們的自身經歷與劇中的年輕人進行了深入的結合,讓這部反映動蕩大時代下個體顛沛流離命運帶著悲劇色彩的作品生發出鮮活的希望。而《焦土之城》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主創演員們渴望在舞臺上塑造的某一角色的投射:愛打拳擊的西蒙,喜歡小丑劇的娜瓦爾,說話常常語無倫次的公證人。穆瓦德曾說,沒有我的演員就沒有我的劇作,“當我提筆寫作的時候,我是在黑暗中行走,跟隨著演員們的聲音行走。”3
《焦土之城》劇照
穆瓦德的劇本是為舞臺而寫,而非僅供案頭閱讀的文本,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除了要還原他文字中的詩意與寬廣,幽默與深刻,還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劇本中的戲劇性。要翻譯出語言的動作性,音樂性及舞臺空間性。在《海邊》的初譯稿完成后,我即節選了劇本的上半部與四位中國演員們一起排練,參加了2024年6月阿那亞戲劇節的環境劇本朗讀,為的是讓文字經受舞臺的考驗,排練期間我也根據他們的反饋繼續對譯稿進行調整與潤色。當在海邊的阿那亞白色禮堂,寫在紙上的譯文通過演員們的表演轉化成舞臺上生動的對話,當三場劇本朗讀圓滿呈現,觀眾們的掌聲和歡呼聲響起的一刻,我忐忑的心也放了下來,借此也要感謝郗望,王梓行,錢可欣,張弛四位優秀的演員賦予中文劇本的生命和能量。四個月后,穆瓦德攜法國柯林國家劇院于2024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烏鎮戲劇節和北京人藝國際邀請展為中國觀眾們獻上了震撼人心的《海邊》法語版現場演出,我的第三稿譯文以字幕的形式成為連接舞臺之上與舞臺之下的橋梁。當觀眾們跟著劇情的起承轉合時兒哭,時而笑的那一刻,我想起了多年前坐在巴黎劇場觀眾席的那個自己。
新年伊始,很欣慰自己的愿望即將實現,《海邊,瓦日迪·穆瓦德劇本集》終于與讀者們見面了。愿在你打開它的那一刻,也能開啟一場美麗的邂逅。
王婧
2024年1月3日于巴黎
[1]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集·這也是生活》
[2] 節選自2024年10月26日烏鎮戲劇節小鎮對話“一望無際的《海邊》”瓦日迪.穆瓦德的發言
[3] 節選自穆瓦德與譯者的對話
南京大學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是教育部主管、南京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坐落于虎踞龍盤的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自1984成立之日起,就浸潤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之中,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學術專著、高校精品教材、傳統思想文化出版、國外學術名著譯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近年來,南京大學出版社積極推動外國文學與戲劇作品的引進與翻譯,本次出版的《海邊:瓦日迪·穆瓦德劇作集》,是穆瓦德——歐陸當今最重要的法語劇作家之一——作品在中國的首次出版。
《海邊:瓦日迪·穆瓦德劇作集》
購書二維碼:
-- FIN --
編輯:張靖怡
主編:王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