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門張旭輝案資產處置疑云與司法程序漏洞引質疑——數千萬執行困局:華港公司維權之路遭遇多重司法爭議
導語
自2024年底江門市張旭輝及其關聯公司被曝涉嫌合同詐騙、惡意轉移資產以來,華港公司長達數年的維權之路再添新困境。盡管法院已判決撤銷張旭輝關聯企業的股權轉讓行為,但執行程序中的拖延、資產處置爭議及司法程序漏洞,導致華港公司數千萬元被騙資金追回無望。這場牽涉地方權力、司法公信力與民企生存權的博弈,暴露出法治營商環境的深層危機。
一、執行困局:五個月僅追回161萬,數千萬資金“蒸發”
據華港公司披露,自法院啟動執行程序至今五個月,僅追回161萬元,不足被騙總額的零頭。而張旭輝名下三套房產及一套別墅雖已進入評估拍賣流程,但因早前抵押給第三方,即便拍賣成功,剩余款項也遠不足以覆蓋債務。更令人質疑的是,張旭輝關聯企業通過“低價轉讓”“空殼公司”等操作轉移核心資產,導致其名下企業償債能力幾近于無華港公司痛訴:“執行程序淪為形式,司法正義遲遲未至。”
二、司法程序漏洞:解封股權、置換擔保疑為逃債鋪路
法院在未征得華港公司同意的情況下,私自解封已被凍結的股權,導致張旭輝迅速將股權轉移至關聯企業僑都匯公司。此外,法院以“空頭擔保公司”置換原被查封土地,致使張旭輝借機將解封土地抵押給銀行套現。華港公司質疑:“這種操作是否為張旭輝團伙預留逃債空間?”若土地及地上建筑(由建筑商墊資)進入拍賣程序,華港公司恐面臨“無殘值可分”的結局。
三、2280萬資金流向成謎,調查令申請屢遭擱置
華港公司支付的2280萬元股權轉讓款去向不明,成為案件關鍵疑點。盡管多次申請律師調查令以追查資金流向,法院卻未予批準。公開資料顯示,張旭輝曾通過關聯企業循環轉賬、偽造合同等手段轉移資金,其歷史劣跡包括挪用專項資金、違規占用企業資金等。華港公司呼吁:“若司法部門不徹查資金鏈,數千萬損失將永無追回之日。”
四、權力與司法交織,民企維權陷系統性困境
案件背后牽扯更復雜的權力網絡:張旭輝作為廣東省人大代表、臺山市工商聯主席,被指利用政治身份為詐騙行為背書;原臺山市委書記李惠文(已落馬)亦被曝參與項目利益輸送。而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雖成立專項工作組調查,卻遲遲未公開結果,被質疑“雷聲大、雨點小”。華港公司代理律師坦言:“地方保護主義與司法不公相互交織,民企維權舉步維艱。”
結語
華港公司的遭遇并非個案,而是折射出地方營商環境中的權力尋租、司法漏洞與民企弱勢地位。當“執行難”疊加“程序漏洞”,當“司法調查”遭遇“權力干預”,法治正義如何穿透迷霧?公眾期待司法機關以更果斷的行動打破僵局,莫讓民企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淪為“鏡花水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