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國貨幣網發布系列公告披露,杭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銀行”,600926.SH)將于5月9日、12日兩個工作日,發行規模50億元的2025年度科技創新債券。
本次債券采用實名制記賬式,單位票面金額100元,為期3年,并按票面金額平價發行;計息則采用固定利率形式,單利按年計息。本期債券最小認購金額為1000萬元,且必須是1000萬元的整數倍,起息日為2025年5月12日,按年付息、到期一次還本。
2024年下半年,DeepSeek的橫空出世引爆了一波科技股行情;作為深度求索(DeepSeek)、《黑神話:悟空》的創作者游戲科學(Game Science)和機器人巨擘宇樹科技(Unitree)等科創六小龍的誕生地,杭州也在原本的“電商之都”、“數字之城”基礎之上,又隱隱有了一絲“東方硅谷”的氣象。
作為當地的城商行,杭州銀行得益于區域經濟的發展繁榮,使得自身業績水漲船高、領先于同業。與此同時,該行自身也能跟上城市前進的步伐,不斷在產品和服務上推陳出新。本次發行的2025年度科技創新債券,就是典型。
事實上,就在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從豐富科技創新債券產品的體系、以及完善科技創新債券的配套支持機制等方面,均提出了多項重要舉措。
在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發展核心驅動力的當下,債券市場正為各類科創企業注入強勁動能。而杭州銀行作為“明星”城商行,又走在了市場的前列。
在A股上市行2024年年報、2025年1季報密集發布的當下,該行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業績高增長的同時回報相對不足,房地產不良率飆升等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業績高增長,難掩回報不足隱患
作為“明星”城商行,2024年度杭州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83.81億元、同比增長9.61%;歸母凈利潤則為169.83億元、同比增速18.07%,增速在16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2。
最新披露的2025年1季報,杭州銀行的“成績單”也一如既往亮眼。
該行質效指標,不良貸款率為0.76%,撥備覆蓋率530.07%,資本充足率14.05%,凈息差則為1.22%。至于規模指標,期末總資產為22222.16億元、同比增速15.90%,營業收入為99.78億元、同比增速2.22%,特別是歸母凈利潤為60.21億元、同比增速17.30%,在42家A股上市行中名列榜首。
注:A股上市城商行1季報營收利潤情況一覽;
單位:億元;基礎數據來源:iFind。
本輪降息周期下,銀行傳統的凈息差空間日益縮小。2024年,意外得益于債券牛市的熱度,諸多上市銀行才能以投資收益的“副業”,來有效對沖凈息差收入“主業”所面臨的沖擊。
遺憾的是,邁入2025年后隨著債券市場的風向有變,越來越多的銀行失去了投資收益的對沖支撐。據機構之家統計,在42家A股上市行中,已有12家利潤同比下滑,16家同比增速在5%以下。此時,杭州銀行1季報17.30%的利潤增速,更是彌足珍貴。
但形成鮮明對比的,首先則是該行分紅比例偏低的痼疾。
近年來,杭州銀行的歸母凈利潤增速名列前茅;但年度分紅比例相形見絀。2021至2023年度,分別僅為22.41%、20.31%和21.44%;最新的2024年分配方案則為23.48%。
這一水平,不但明顯遜色于江蘇銀行、成都銀行、南京銀行等優秀城商行;也遠低于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后,業內漸成共識的優秀銀行30%合格線。
注:A股上市城商行歷年分紅比例情況一覽;
單位:%;基礎數據來源:iFind。
凡事追求單項指標或許不難,現實中更顯水平的是對于“既要”、“又要”的多方兼顧。
杭州銀行業績高增長、卻難掩回報不足的隱患,表面似乎受制于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季報僅為9.01%)等指標約束;實則是近年來過于側重增長,不但未能根據自身的資本實力“量力而行”,同時也忽略了股東回報等方面的平衡。
回報不足疊加投資收益不確定性,機構投資者減持
對于投資者而言,杭州銀行的“矛盾性”或許就體現于此。
盡管銀行板塊可能是2024年度市場中“最靚的仔”,板塊指數(880471)的前復權漲幅達到了46.64%;作為對比,上證指數和深圳成指的年度漲幅分別僅為12.67%和9.34%。而杭州銀行作為一家業績優良的“明星”城商行,其股價表現即使在銀行板塊里也較為出眾。
一方面,2024年度該行實現營業收入383.81億元、同比增長9.61%;歸母凈利潤則為169.83億元、同比增速18.07%,增速在16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2。出彩的“成績單”疊加銀行股走牛的市場行情,根據鑫網通達信口徑,2024年度杭州銀行股價的前復權漲幅高達60.20%。
但另一方面,作為投資者眼中本以較為穩定、優厚的股息回報見長的銀行股,該行的年度現金分紅比例卻僅為23.48%。
2024年度歸母凈利潤在42家A股上市行中名列第2,分紅比例卻僅名列第29位。這一鮮明的反差難免會使得部分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對其進行“再評估”。畢竟投資是對預期收益的墊付;機構投資者并非散戶,主要依賴于股息收益,而非高拋低吸的資本利得。
對于投資標的,股市俗語所云“賣掉差的,留下好的”。杭州銀行作為一家利潤增速名列前茅的上市行,去年下半年來卻屢遭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及澳洲聯邦銀行的大幅、甚至“清倉式”減持。
特別是作為該行原本占股5%以上的大股東澳洲聯邦銀行,在去年春節前夕將所持有的股權全部脫手。
正如該行發布的公告所述,作為接盤方的新華保險“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以13.095元/股的交易價格受讓澳洲聯邦銀行持有的杭州銀行329,638,400股股份,占杭州銀行截至2025 年1 月23 日普通股總股本的5.45%。”
注:截圖來自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
業績高增長、卻遭機構投資者減持,這一戲劇性的問題或值得杭州銀行深思。
事實上,數家股東減持,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除股息回報水平的偏低,當前杭州銀行優良業績的可持續性,或許也是上述股東的憂慮之處。
根據最新的2025年1季報披露,該行營業收入總計為99.78億元,其中傳統的利息凈收入為65.02億元、營收占比65.16%,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14.09億元、營收占比14.12%,投資凈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兩項合計為18.88億元、營收占比18.92%。
而在2024年年報數據中,投資凈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兩項合計為97.68億元,同期營收占比為25.45%。從25.45%下滑為18.92%,主要受益于2024年度債券牛市的投資收益,在營收中的占比下滑較為明顯。
凡事往往都是雙刃劍,在債券牛市來臨之時,收入來源多元化較好的杭州銀行能在該領域收獲頗豐、賺得盆滿缽滿;一旦市場風向有變,則該塊收益對該行總體營收利潤的影響也相對更為明顯。
行長虞利明辭任,任期內房地產不良率飆升
杭州銀行經營治理的有待商榷之處,還不限于此。
事實上,4月2日市場中出現了該行副董事長、行長虞利明被曝“失聯”的傳聞;接著當日晚間,該行又緊急發布公告,表示“虞利明先生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副董事長、行長等職務”,而其職務則由該行董事長宋劍斌暫行代理。
虞利明不但在任職到期前意外離職,并且公告中也未對其在職貢獻表示禮節性的感謝。此間種種,引起市場間的各種傳聞也就在情理之中。
盡管在權威部門或杭州銀行發布正式消息前,機構之家也不妄作揣測,但關于虞利明在4月1日已被有關部門帶走“失聯”、未能出席4月2日的該行工作會議;而具體原因或涉及早期任職經歷,與房地產風險有所關聯的種種報道早已充斥市場。
據公開資料顯示,虞利明早年曾先后任職杭州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處,并擔任高階職務。在長年賣地“收入”雄踞全國榜首的杭州,身處投資方的虞利明,工作中即使涉及房地產業務也合情合理、在所難免。
虞利明于2022年12月至2025年04月任職杭州銀行副董事長、行長。負責具體經營管理期間,在走馬上任之際的2022年末,該行房地產不良貸款余額13.65億元,占全行不良貸款比例為25.18%、已明顯偏高,而行業不良貸款率則為3.45%。但在其任職的兩年多后,該行的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又從2022年末的3.45%,飆升至2023年末的6.36%和2024年末的6.65%。
此中有否關聯,還有待后續權威部門或杭州銀行進一步的信息披露;但這一巧合,還是頗有無巧不成書之感。
虞利明的意外離職,恰好臨近上市行年報披露的密集時段,則市場輿論難免會將諸多事項綜合考量。但很多時候,高管的離任調整既是不確定因素,但也時常會是新的機遇。
盡管分紅回報水平有待提高、日常經營管理也存在有待商榷之處,但瑕不掩瑜、杭州銀行目前仍是業績優良的“明星”城商行。隨著該行積極擁抱區域科創發展的潮流,以及治理水平的進一步迭代優化,后續的持續發展可期。
本文源自:機構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