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獨孤依風
早上8點的便利店,上班族小李左手抓著包子,右手在褲兜里摸索手機。收銀員大姐早已不耐煩:"掃碼還是現金?"小李解鎖手機,貼著POS機輕輕一碰,"叮"的一聲,支付完成,整個過程他都沒打開支付寶。
這一幕,正是螞蟻集團力推的"碰一下"支付最想實現的場景:用戶無需打開APP,手機一碰即走。去年到現在,螞蟻集團花費了巨大的資金、資源在推廣"碰一下"支付。
然而,現實遠比理想骨感。有人覺得"碰一下"用的是老掉牙的NFC(近場通信)技術,是"技術返祖",沒多少新意。也有人覺得沒有提升多少便利性,更多人壓根沒搞懂這功能怎么用。它究竟是支付體驗的革新,還是支付寶中年危機的遮羞布?
熱鬧的"碰一下",剛需還是偽需?
很多人對NFC的功能其實并不陌生,比如進地鐵站、上公交車隨手拿手機碰一下機器,就能刷上卡了。
從技術原理上看,"碰一下"的確沒有多少創新。其基于NFC技術,本質是條碼支付的變種,手機通過電磁波向POS機發送加密支付信息,替代了掃碼支付時的光信號傳輸。用戶只需用三個步驟就能完成支付:解鎖手機→碰POS機→支付完成。
不過,看似簡單的的操作,對于部分用戶來說體驗卻沒那么好。
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調查數據,從移動支付使用偏好看,手機掃碼或出示二維碼支付滲透率高達92.7%,是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對于很多用戶而言,掃碼支付已經成為肌肉記憶。
如今,如果讓他們重新適應"碰一下"的支付操作,即先解鎖手機→然后尋找感應區→再精準觸碰,不免有些反直覺,的確不被許多用戶所接受。上海靜安某奶茶店店員直言:"10個用‘碰一下’的顧客,8個得教兩遍怎么碰。"
而且,"碰一下"對老年人來說不算便利。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調查數據,75.6%的用戶曾幫助年齡較大的父母或其他親友使用移動支付。去年國家在《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提升移動支付便利性,充分考慮老年人等群體需求。很多老人連掃碼支付都沒練熟練,現在又來了個"碰一下",基本都得蒙圈。
相比操作的便捷性,用戶其實更關心的是安全性。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使用手機支付平臺時,近七成(69.29%)的用戶關注平臺的支付安全性,排在后面的才是支付效率(57.34%)。這些年,雖然支付平臺采取了多種措施保障支付安全,但仍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平臺漏洞來實施騙局,增加了用戶的不安全感。
今年1月,多名網友反映支付寶出現bug——在進行個人轉賬、購票、還信用卡、繳納房租等操作時,收到提示稱"政府補貼,減免優惠20%"。部分用戶表示,后續還收到了支付寶發來追回款項的短信。
支付寶方面很快澄清,由于操作失誤,導致部分用戶在支付時享受了立減優惠。至于失誤發生的原因,是某個常規營銷活動后臺配錯了營銷模板,把優惠額度和優惠金類型都寫錯了。支付寶還表示,沒有發送任何資金追回短信。
雖然這件事后來得到澄清,但還是影響了支付寶在部分用戶心目中的安全性。這已經不是支付寶第一次出現"支付事故"了,2024年"雙11"期間支付寶也出現了兩次技術故障。后來支付寶解釋稱,系統消息庫出現局部故障,導致部分用戶的支付功能受到影響。
在推廣"碰一下"的過程中,支付寶尤為注重打消用戶的安全顧慮,其在今年1月宣布啟動"你敢碰我敢賠"保障計劃,承諾"被盜即賠"。說白了,用戶使用"碰一下"支付過程中如發生被盜,經核實后支付寶將作全額賠付。但是,碰一下的"無感支付",還是會讓一些用戶對資金流動感到不安。北京某便利店店員直言:"每天至少解釋十遍‘手機丟了也不會被盜刷’,但大媽們還是堅持掃碼。"
除了用戶,商家要適配"碰一下"其實也會感到不適應。一方面,商家需要進行硬件設備升級,相比二維碼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以前二維碼并不占空間,貼在墻上或者臺面上就可以了,現在"碰一下"設備需要另外占據空間。
為了吸引更多用戶和商家,今年4月螞蟻集團推出"商家百億助力計劃",說白了就是兩板斧:免費換裝備+撒錢換互動。
首先,甭管連鎖超市的收銀設備,還是煎餅攤的塑料掃碼盒,統統都給升級成"碰一下"設備。最直白的操作是給小微商家發定制碼牌,連賣烤腸的阿姨都能零成本入場。但是,很多流動商販的推車面積并不大,真的愿意再放一個插電的硬件設備嗎?
其次,消費者每"碰一次"能享優惠,收銀員"碰"得多賺得多,螞蟻集團還在各個城市、街區、門店狂撒消費券。這套路眼熟嗎?像極了當年掃碼支付剛起勢時的補貼大戰。但問題來了——一些鄉下小賣部老板真會為了每天多幾單"碰一下",專門學習新設備調試?
根據支付寶發布的數據,"碰一下"用戶數已破億,一半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這幫人本來就是科技嘗鮮專業戶,當年刷臉支付也是他們帶頭沖鋒。今年4月,螞蟻集團CEO韓歆毅在"支付寶碰一下"生態大會上宣布,將加碼百億資源用于"碰一下"生態。看這陣仗,是要吸引更多用戶和商家。
現在就看百億補貼的燒錢,能不能燒出第二個國民級支付習慣。
螞蟻集團為何非要"碰一下"?
不惜花費百億,螞蟻集團為啥非要"碰一下"呢?這背后其實藏著它的危機和野心。
首先從內部來看,國內電商市場競爭加劇,而阿里的電商業務和支付業務是緊密相連的,電商業務下滑帶給支付業務的增量自然也在減少。2020年~2023年,螞蟻集團的凈利潤分別為575.3億元、730億元、312億元、238.2億元,整體趨于下滑態勢。
螞蟻集團試圖通過新一輪的支付革新拓展場景,提升用戶留存時長,挖掘新增量,"碰一下"由此被給予很大期望。同時,2021年螞蟻集團在萬眾期待中因為各種原因上市失敗,市場信心遭到打擊,其如今也希望用"碰一下"這樣的技術秀,給市場創造新鮮概念,證明自己確實沒躺平。
其次從外部看,螞蟻集團的競爭壓力也相當大。
當年在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穩坐頭把交椅。結果微信在2014年靠著春節紅包席卷支付市場,給支付寶打了個措手不及,被馬云形容為"偷襲珍珠港"。后面幾年,微信支付又靠"社交+支付"的組合拳把支付場景滲透到線下場景和下沉市場,不斷卷走支付寶的市場,并跟其平起平坐。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常用的手機支付平臺中,微信、支付寶和云閃付位列前三,占比依次為84.11%、83.66%和37.67%。
更扎心的是,同樣都是阿里旗下的淘寶,從去年跨域開始支持微信支付了。這是因為阿里意識到,相比微信需要淘寶,淘寶更需要微信。尤其是在下沉市場,微信支付的普及率要高于支付寶,淘寶通過打通微信支付可以吸引更多用戶,提升平臺的商業黏性。這對于阿里來說是個利好,但對于支付寶來說無疑增加了壓力,其必須在新的領域開拓新增量。
因此,從內外部雙重壓力之下,"碰一下"誕生了。有人說,"碰一下"是支付寶嘗試用新的支付方式,應對微信"掃碼+小程序"組合拳的壓力。這其實只是一小方面,實際上支付只是"碰一下"的一個環節,其更大的野心是成為新的交互入口,構建聯系線上線下的龐大生態。
現在,"碰一下"已經在多個場景普及,試圖通過硬件綁定用戶線下行為。比如,支付寶已經推出了"碰一下"點餐、"碰一下"手持收銀、"碰一下"開智能貨柜,場景從支付延伸至點餐、開門、騎行、入住等共計300種細分場景,觸角蔓延到全國超400個城市,5000+品牌、千萬商家接入。
這只是第一步,"碰一下"瞄準的不僅是支付,而是生態。比如,如果你是品牌會員,"碰一下"能享受會員價和積分。抬個手就能獲得優惠,很多用戶愿意嘗試。對于商家而言,通過"碰一下"可以實現快捷收銀、會員拉新和運營。理論上,這能構建數據閉環,精確捕捉用戶消費軌跡(如在便利店是買面包還是礦泉水),進而推動商家的精準營銷。相比純粹的支付,這種數字化經營對于商家來說才更有價值和吸引力。
所以你會看到,提供"碰一下"服務的POS機也支持"掃一掃",而且不局限于支付寶的付款碼,掃微信付款碼也能結算。因為螞蟻集團的野心并不在支付層面,而是在線上線下聯動的消費生態。
投入百億,螞蟻集團賭的是:只要用戶的"碰一下"習慣養成,就能帶來更多交易數據,而這些數據才是未來商業化的資本。不過,這場豪賭的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場景價值深度不足。對于"碰一下"來說,部分場景(如社區充電)尚未展現不可替代性,用戶仍可選擇傳統方式。說白了,部分場景之下,跟原來的支付方式相比,"碰一下"并沒有表現出巨大的優勢,用戶缺少"非碰不可"的行為沖動。
不僅在部分場景缺少優勢,"碰一下"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卡模式"下的NFC支付有SE安全芯片支持、掃碼支付有更大的操作空間、生物識別支付有無感體驗,而"碰一下"在這三個方面表現的較為普通。
另外,"碰一下"的護城河并不深。微信支付也支持NFC支付功能,隨時可以反撲,銀聯、拉卡拉等傳統POS機廠商也可能會形成競爭之勢。
"碰一下"要想實現新一代"交互入口"的野心,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當支付變成一場秀,行業還剩多少想象力?
在移動支付進化的十幾年里,支付寶的確在推動著行業進步。
PC時代,用戶需要用網銀支付,整個過程需要花費幾分鐘甚至更久。移動互聯時代,2011年支付寶推出首個條碼支付產品,這便是二維碼支付的前身"一維碼",用戶付款必須依賴商家的掃碼槍,但相比PC時代支付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隨后,條形碼升級到二維碼,"掃一掃"迅速普及。
此后,移動支付行業在持續迭代,從掃碼支付到聲波支付、指紋支付、刷臉支付再到"碰一下"。然而,技術迭代帶來的體驗提升越來越小,用戶的反饋也不如以前,新鮮感越來越弱。核心原因是廠商為了技術而技術,離用戶核心需求越來越遠。
拿支付寶來說,這些年一直在"不斷折騰":2016年想做社交推出"圈子",結果因為低俗內容被全網群嘲,鬧出巨大風波;2024年推出"藍花火"社區,想學小紅書,結果顯得不倫不類。每個新功能的誕生,都伴隨著支付寶"提升用戶時長"的商業幻想,其功能列表已膨脹上百項——點外賣、看視頻、掛號問診......活脫脫一個"大雜燴APP"。
然而,支付寶的用戶時長并沒有相應地大幅提升。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2023年春節期間,支付寶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僅為7.8分鐘,而微博、小紅書、今日頭條和抖音的用戶使用時長分別為48.8分鐘、69.2分鐘、77分鐘和102.7分鐘。這是因為,用戶仍然主要將其視為支付工具而非社交平臺或者內容平臺。?
更諷刺的是,當用戶只想付個款或者轉個賬,卻要在金融理財、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的圖標森林里迷路。有用戶調侃:"打開支付寶,就像打開媽媽塞滿的冰箱——永遠找不到想要的東西"。當然,這也是許多國民級APP的通病,許多超級應用正在變得越來越臃腫。本質還是互聯網企業流量焦慮的表現。
對于支付寶來說,其始終不甘心只是一種支付工具,而是希望能構建生態,"碰一下"就是又一個典型的嘗試之作。然而,在滿足自己商業野心的同時,一些市場痛點并沒有真正解決。比如,商家跨境支付的合規難題。隨著全球關稅的不確定性加強,商家的跨境支付合規成本陡然增加。又比如用戶支付的隱私焦慮也在升級,幾乎每年支付寶都會被用戶在網上吐槽控訴其疑似竊取個人隱私。
真正的技術創新不在于功能疊加的炫技,而在于讓技術隱于場景之后、讓用戶感到放心、讓操作變得高效。支付寶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用金融科技解決用戶痛點,而非支付方式的盲目折騰。
當技術創新淪為自嗨表演,行業還剩多少想象力呢?支付平臺需要回歸初心:支付的本質是"讓資金安全高效流動",而不是秀肌肉的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