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供應鏈金融
作者 :夏宇瓷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金融監管總局、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門正式發布《關于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引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的通知》(銀發〔2025〕77號)。與2月6日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文件在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風險防控機制、信息數據管理等領域作出多項關鍵調整,進一步明確政策邊界,強化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本文將從條款的關鍵變化出發,為讀者解析新規的政策導向及行業影響。
征求意見稿: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監管總局 最高人民法院 國家發展改革委 商務部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關于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 引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有關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正式文件:《關于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引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的通知》(銀發〔2025〕77號)
一、規范供應鏈金融內涵,強化中小企業服務導向
正式文件延續“金融五篇大文章”戰略定位,將供應鏈金融的核心目標聚焦于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在融資模式支持方面,明確鼓勵供應鏈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開展信用貸款及基于訂單、存貨、倉單等動產和權利質押融資業務,刪除征求意見稿中“貸款”的單一表述,擴大業務覆蓋面。這一調整呼應了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多元化趨勢,為供應鏈金融產品創新提供政策依據。
二、嚴控核心企業付款行為,破解賬款拖欠頑疾
針對核心企業濫用非現金支付手段變相延長賬期的問題,正式文件將“不得強制中小企業接受非現金支付方式”的表述升級為“不得濫用非現金支付方式”,并明確禁止“變相延長付款期限”。這一變化直指行業痛點——部分核心企業通過商業匯票、供應鏈票據等工具轉移資金壓力,導致中小企業資金鏈緊張。新規要求核心企業嚴格履行付款義務,為中小企業應收賬款回款提供制度保障。
三、細化信用風險管理,構建全鏈條防控體系
正式文件在風險監測、授信管理及信息數據管理領域作出三方面升級:
1.債務監測范圍擴大:核心企業的全口徑債務監測對象在“貸款、債券、應付賬款”基礎上增加了“票據”,覆蓋供應鏈金融主要融資工具,防范票據空轉風險。
2.風險預警指標優化:以“財務狀況惡化”替代征求意見稿中“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持續為負”的單一指標,引入更全面的企業償債能力評估維度。
3.信息數據管理強化:新增《征信業管理條例》《征信業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為執行依據,要求商業銀行結合有關自律評估情況,定期對合作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開展信息安全審查,填補數據合規漏洞。
四、規范應收賬款電子憑證全流程,推動標準化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的監管框架在正式文件中得到系統性完善:
1.開立與轉讓:強調“供應鏈鏈上企業間轉讓”需具備真實貿易背景。
2.融資登記:明確應收賬款電子憑證融資登記責任主體為“當事人”。
3.資金清算:新增“采取必要措施核驗支付指令或授權的有效性、完整性”要求,強化清算環節合規性;將資金劃轉賬戶明確為“持有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的供應鏈鏈上企業指定賬戶”,提升交易透明度。
4.債務人約束:新增“尚未完成清償”的表述,要求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在核心企業債券違約或票據逾期未結清時暫停新開憑證服務,阻斷風險傳導。
五、明確職責分工,構建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
正式文件在監管主體與職責劃分上作出兩項關鍵調整:
1.監管范圍擴容:將“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監管擴展至“供應鏈金融業務”,并將外資銀行、地方金融組織納入參照執行范圍,填補監管空白。
2.協同機制升級:明確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與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的政策協同和信息共享職責,并授權地方金融管理局對商業保理公司等地方金融組織實施監督管理,形成“中央統籌+地方落實”的監管網絡。
行業影響與趨勢展望
1. 中小企業融資更容易:數據變資產,門檻再降低
新規明確支持企業用訂單、存貨、倉單等作為抵押物貸款,同時推動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的標準化(比如統一登記、轉讓規則)。這意味著,中小企業過去因缺乏房產、土地等傳統抵押物而“融資難”的問題將得到緩解——未來,企業的交易數據、合同訂單都可能成為銀行認可的“資產”,融資門檻大幅降低。
2. 核心企業責任加重:需要積極“共建生態圈”
新規對核心企業提出兩大要求:一是必須按時付錢,不能通過強制使用票據、延長賬期等手段“占款”;二是不能亂收費,比如不能借應收賬款確權之名向供應商收取額外費用。這將倒逼核心企業改變管理模式——與其靠擠壓供應商資金鏈獲利,不如通過技術賦能、數據共享等方式,與上下游企業共同構建更健康的供應鏈生態。
3. 金融科技加速落地:區塊鏈、物聯網或成“風控抓手”
新規要求銀行對供應鏈金融全流程(從貿易背景核實到資金流向追蹤)加強風控,這離不開技術支撐。例如,區塊鏈可記錄訂單、物流、發票等全流程數據,確保貿易背景真實,防止虛假交易套取貸款;物聯網通過傳感器監控貨物狀態(如倉庫庫存),實現存貨質押融資的實時監管。未來,銀行可能大范圍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放款、還款,甚至通過AI模型動態調整企業授信額度。
4. 監管科技需求爆發:跨部門聯手試水創新
供應鏈金融涉及多部門(央行、金融監管、稅務、商務等),新規要求建立跨部門信息共享機制,打破數據孤島。例如:銀行放貸時,可同步查詢企業納稅、司法訴訟等數據,綜合評估風險;地方監管部門可對商業保理公司等機構進行穿透式管理,同時,監管允許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范圍內試點創新產品(如供應鏈ABS、數據資產質押),實現“創新不踩紅線”。
小結: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供應鏈金融迎來規范化進階發展
2025供應鏈金融新規以“服務中小企業”為核心,通過風險防控升級(堵住多頭授信、虛假貿易漏洞)、電子憑證標準化(打通數據壁壘)、跨部門協同監管(避免政策打架)三大抓手,推動行業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質量。新規出臺后,金融機構需主動擁抱合規,用技術賦能中小企業;核心企業需轉變角色,從“鏈主”變為“服務者”;監管部門需動態調整政策,在防風險與促創新間找到平衡點。唯有如此,供應鏈金融才能真正成為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新質經濟發展背景下,央國企等企業要順應智能變革趨勢,以司庫建設為抓手,使其成為企業高質量經營的核心動能和基座,加快推進財務數智化轉型。
《2024—2025年中國司庫報告》以“數智化動能,共建中國式司庫”為主題,從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司庫、司庫體系建設和管理重點、未來司庫洞察和發展趨勢三個視角展開,全維度刻畫和勾勒中國式現代化司庫的發展全景。
《2024—2025年中國司庫報告》
(主報告+子報告)
點擊圖片,支持訂購/試讀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司庫報告通過收集、調研、訪談、對標,形成了多類型、多屬性、多規模、多階段的企業案例樣本庫,包括央企,國企,民企和上市公司等。此次,報告對標桿案例進行特別策劃、獨立成冊,即《標桿案例集》,進一步發揮司庫標桿引領,持續挖掘具有借鑒意義和典型價值的中國司庫建設樣本。通過綜合實踐、卓越司庫和智慧財務三個維度加以展開論述。
通過以上這幾個方面的內容,本次司庫報告精心打磨33萬字以上、123張數據圖表、63家企業案例和18家銀行案例,多視角、全方位展示中國企業司庫管理的發展視圖,共建中國式司庫。
訂購平臺,微信小程序:財資知識云
專題推薦
「風險管理」
司庫風險管理金控公司風險管理公司銀行風險管理第三方風險管理
「財資管理」
管理辦法新規解讀 交投集團財務公司 鞍鋼財務公司 國家能源集團財務公司 格力財務公司 光明財務公司
「資金池實踐」
中化財務公司 通用技術集團國藥集團中國誠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