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王女士(化名)是位幸福的二孩媽媽,一雙兒女活潑可愛。因日常頻繁抱娃,她偶爾會感到手腳發麻,起初并未在意,總想著歇一歇便能緩解。
然而4個月后,發麻癥狀非但未消,反而愈發嚴重。她有時手握物品,卻好似隔著層霧,觸感模糊,仿佛握著的不是實物。
察覺異樣的王女士急忙前往醫院檢查,結果如遭雷擊——竟被確診為腦瘤!
所幸,后續治療成效顯著,她腦中的腫瘤大幅縮小,病情逐步穩定。此事也敲響了警鐘:腦瘤絕非小疾,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身體表現,或許正是它潛入的“暗號”。
腦瘤即顱內腫瘤,可侵襲各年齡段人群,20至50歲間尤為高發,且惡性占比近半。惡性腦瘤患者平均生存期僅12至13個月,若病情兇險,從確診到離世甚至短至3個月,其危害之烈可見一斑。
為何手部發麻與腦瘤有關?
1.神經壓迫
腦瘤生長可能壓迫周圍神經組織,尤其是負責手部感覺的神經通道。當腫瘤位于大腦運動皮層、感覺皮層或脊髓等區域時,會直接阻斷神經信號傳導,導致手指或手掌出現麻木、刺痛等異常感覺。
研究顯示,約20%-30%的腦瘤患者在早期會出現手部麻木或感覺異常,這種麻木感通常沒有明確誘因,且難以通過活動手臂緩解,甚至可能隨時間推移擴大范圍。
2.顱內壓增高
腦瘤體積增大可能引發顱內壓升高,導致腦循環受阻。當視神經乳頭水腫時,患者不僅會出現視力下降,還可能因神經傳導障礙間接影響手部感覺功能。
3.運動神經干擾
近40%的腦瘤患者在早期會出現手部運動障礙,表現為筷子拿不穩、系紐扣吃力等協調性下降癥狀。這種運動神經卡頓現象多與腫瘤壓迫運動中樞或小腦區域有關,導致肌肉運動失調,進而引發手部無力或顫抖。
4.神經信號紊亂
當腦瘤壓迫大腦運動中樞或小腦時,神經信號傳輸會出現混亂,導致肌肉運動失調。約15%-20%的腦瘤患者會出現手部抖動,且常伴隨單側手臂乏力、頭痛加劇等復合癥狀。
經常手麻可能是5種大病的征兆,需結合癥狀特點及時排查
1.腦部血管疾病
腦梗塞、腦血栓等疾病導致血液循環障礙,末梢神經缺血缺氧,引發手麻、四肢無力、頭痛頭暈等癥狀。
2.頸椎病
頸椎退行性病變(如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壓迫神經根,導致手麻、上肢無力、頸椎酸痛等癥狀。
麻木多與頸部體位相關,長期低頭工作者高發,可通過頸部CT或磁共振診斷。
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長期高血糖損傷神經末梢,導致手麻、刺痛、蟻走感等癥狀。
麻木呈對稱性分布,常伴體重變化、多尿等,需定期血糖監測與神經病變評估。
4.腕管綜合征(鼠標手)
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引發拇指、食指、中指麻木,夜間或清晨加重,嚴重者可致肌肉萎縮。
程序員、廚師等長期腕部重復勞作者高發,需結合職業史與癥狀特點診斷。
5.多發性硬化癥
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神經信號傳導受阻,出現手麻、視力模糊、平衡失調等癥狀。
年輕女性多見,需通過神經電生理檢查與影像學確診,需長期免疫治療。
其他需警惕的疾病:
- 痛風:尿酸結晶沉積壓迫神經,導致手麻、關節腫痛,需檢測尿酸水平。
- 胸廓出口綜合征:臂叢神經受壓引發手麻,需結合體格檢查與影像學診斷。
-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動脈血流受阻導致手麻,常伴肢體無力、發涼,需血管超聲檢查。
- 末梢神經炎:肢體遠端感覺運動障礙,伴肌肉萎縮、指甲粗糙,需神經電生理檢查確診。
- 貧血:氧氣供應不足引發手腳麻木,需血常規檢測血紅蛋白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