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夏初,隨著氣溫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各種病毒也開始活躍。記者從江蘇省疾控中心了解到,當前需要注意預防猩紅熱、蜱蟲、麻疹疾病,同時應注意空氣污染多元疊加的風險。
“草莓舌”“楊梅舌”,猩紅熱兒童和學生易中招
江蘇省疾控中心專家介紹,猩紅熱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為我國法定管理的乙類傳染病,主要經空氣飛沫傳播,人群普遍易感,發病以兒童和學生為主。主要癥狀包括發熱(常急性起病)、咽痛,皮疹,面部皮膚充血,皮疹消退后開始出現脫屑。
專家提醒,部分患者在病程1-2天出現舌苔厚白,舌乳頭紅腫,似“草莓”,白苔脫落后似“楊梅”,稱為“草莓舌”“楊梅舌”。還有一部分患者,在上述臨床表現的基礎上,咽峽出現嚴重化膿性炎癥。因此,孩子除了發熱、咽痛,出現以上癥狀,需警惕猩紅熱。
據悉,預防猩紅熱主要做好呼吸道防護和手衛生以及環境通風。一旦出現發熱等癥狀及時就醫,避免帶病上課。如確診猩紅熱需規范足量使用抗生素治療。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當使用抗生素時,一定要完整療程用藥,以免鏈球菌通過蔓延或血行播散,引起嚴重并發癥!因此家長萬萬不可心存僥幸,認為癥狀好轉就擅自停藥。
日常生活中,兒童飲食注意營養搭配適當,增加戶外活動鍛煉,提高自身抵抗力。
蜱蟲叮咬進入高發期,小心起病急的“蜱蟲病”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又稱“蜱蟲病”,是我國近年來新發現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相關專家指出,該病主要經蜱叮咬傳播,人與人之間也可經直接接觸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傳播,導致聚集性疫情發生。
近期,江蘇蜱蟲叮咬已進入高發期,前往郊野景區等植被豐富的自然環境區域,需加強個人防護。特別是進行露營、垂釣、采摘等戶外活動時,應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蜱蟲病”起病急,主要癥狀為發熱,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適、乏力、肌肉酸痛、頭痛、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癥狀,后期常出現心、肝、腎等臟器損害的表現。病情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嗜睡等癥狀,晚期可有皮膚淤斑、吐血、黑便,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病死率可達30%。
如何預防蜱蟲病?專家建議戶外時穿淺色長衣長褲,扎緊褲腿。應當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戶外活動前做好防護,裸露的皮膚涂抹含避蚊胺、驅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驅避劑。回家后及時洗澡,檢查腋窩、腹股溝、頭皮、頸部、腰部及腳踝下方等皮膚褶皺、薄弱部位有無蜱附著。
一旦發現有蜱蟲叮咬皮膚,不可用手直接拔取,也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正確做法是:使用尖頭鑷子等工具,貼近皮膚夾住蜱,垂直緩慢拔取,如若無法自行取出,及時就診。取出后,立即用碘酒或酒精對局部進行消毒處理,并自我觀察身體狀況兩周。
同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肌肉酸痛、惡心、腹瀉、食欲不振等疑似癥狀,應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同時攜帶寵物出游,需及時檢查寵物耳部、腹股溝等部位有無叮咬的蜱。若動物體表發現有蜱附著時不能隨意用手拔除,更不能捏碎蜱的蟲體或用酒精、煙頭等去刺激,這樣會導致被病原體感染的概率加大。正確的拔除方式是用鑷子貼緊皮膚,夾住蜱的口器迅速拔出。
早期信號明顯,誤把麻疹誤當成感冒!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節為多,傳染性極強,在學校、幼兒園等人群密集地容易發生流行。
麻疹的潛伏期通常為10-14天,初期癥狀可能只是發熱、流涕、咳嗽等,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普通感冒。但如果在口腔頰黏膜發現針尖大小的灰白色突起(醫學上稱為“柯氏斑”),那可就要警惕了,這可能是麻疹的早期信號!
發熱2-5天后出現皮疹,為紅色丘疹,自耳后、發際、前額、面、頸部開始自上而下波及軀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出齊后,依出疹順序逐漸隱退,色變暗,有色素沉著及糠皮樣脫屑,2~3周消退。疹退同時體溫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少部分病例可出現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和腦炎等嚴重并發癥,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據悉,目前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國家實施免費接種的1類含麻疹成分疫苗有麻疹-風疹-腮腺炎聯合疫苗,規定所有兒童應在8月齡和18月齡各接種1劑麻腮風疫苗。如果錯過了接種時間,記得及時補種。
患者在出疹后的5日內不應上學或上班,避免將疾病傳染給無免疫力的人群。麻疹患兒用過的玩具和家具要徹底清潔。醫護人員離開病室后,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鐘再接觸易感者。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著口鼻,如污染雙手要立即清洗,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同時,室內空氣流通,晾曬被褥,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麻疹也會起到幫助。
關注空氣質量,警惕春夏交替之時空氣污染多元疊加風險
5月進入春夏交替期,氣溫逐步升高、日照增強、大氣擴散條件階段性變差,臭氧(O?)污染開始活躍,與PM2.5顆粒物、花粉等過敏源共同構成復合型空氣污染。尤其在晴熱、干燥、無風或低風速天氣,這些污染物更易在地表層積聚,誘發或加重呼吸系統和過敏性疾病。
專家提醒,日常生活應關注空氣質量預報與AQHI 每日關注當地生態環境部門、權威氣象平臺或疾控中心發布的空氣質量指數(AQHI)及臭氧小時濃度預報;在污染級別較高時,盡量減少外出活動,特別是中午至下午3點這段臭氧濃度高峰時段。外出建議選擇早晨或傍晚空氣相對清新的時段;兒童、老年人、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避免劇烈運動和長時間戶外停留。外出可佩戴防護型口罩,阻隔顆粒物與部分花粉;對花粉過敏人群,建議佩戴太陽鏡、遮陽帽,減少花粉接觸眼鼻粘膜。
在花粉濃度高或空氣污染嚴重時,適當減少開窗通風時間;使用具備高效濾網(HEPA)的空氣凈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內PM2.5、花粉和臭氧濃度;保持室內清潔,定期更換空調濾芯和空氣凈化器濾網。
哮喘患者應隨身攜帶吸入劑,及時處理突發癥狀;過敏體質者可提前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組胺藥或局部抗敏藥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整理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