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一起看似平常卻頗為離奇的民事賠償案件沖上熱搜,成為全民熱議的焦點。這起因老人突然轉身與后方行人相撞引發的索賠案,不僅讓當事雙方對簿公堂,更讓無數網友直呼“看不懂”——正常走路也要擔責?
案件回顧:一次轉身,7萬元賠償
據青島電視臺《法治青島》欄目報道,事發當天,行人王某在人行道上正常行走,前方一位劉姓老人邊走邊接電話。就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老人突然轉身,與王某相撞并倒地。王某第一時間上前攙扶并撥打急救電話,老人送醫后被診斷為右股骨頸骨折,傷殘等級十級。
然而,事情并未因王某的善意而終結。老人家屬以“人身損害”為由起訴王某,索賠醫療費、護理費、傷殘賠償金等共計18萬余元。經青島李滄區法院審理,法官韓某調取監控后認定:老人突然轉身是主因,但王某作為后方行人“未保持安全距離”,需承擔次要責任。最終雙方達成調解,王某賠償老人7萬元。
網友爭議:法律為何“保護轉身者”?
案件一經報道,迅速引爆輿論。不少網友憤慨表示:“以后走路得隔三米遠?”“難道要邊走邊喊‘前方注意’?”
支持判決的聲音則認為,保持安全距離是常識。有網友舉例:“就像開車要保持車距,行人之間也該有‘緩沖空間’。”然而,法律人士指出關鍵問題:我國現行法規對行人安全距離并無明文規定,判決依據更多依賴法官的“自由裁量”。一位律師公開質疑:“若老人轉身是因突發疾病,責任又該如何劃分?”
法官釋法:安全距離≠無限背鍋
面對爭議,主審法官韓某在節目中解釋:“此案中老人轉身無正當理由(如避讓車輛),存在重大過錯;但王某若能保持一定距離,或可避免碰撞。”他強調,調解結果基于雙方自愿,并非“誰弱誰有理”。
欄目組還借此案普法:行人需專注路況,避免分心(如接電話、看手機);同向行走時,建議保持1米以上距離。不過,這一建議被網友調侃:“早晚高峰地鐵站里,怕是人人要賠錢。”
這起案件的本質,是法律對“行人路權”模糊地帶的無奈裁決。判決雖有合理性,但暴露了立法空白——究竟多遠算“安全距離”?突發動作如何歸責?
值得警惕的是,若此類判例被濫用,可能助長“碰瓷”風氣。但反過來說,法律的意義正是通過個案推動進步。或許此案能促成相關部門出臺細則,明確行人行為的責任邊界。
一句話:法律不能讓人“不敢走路”,但每個人都該對公共安全多一份敬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