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實踐中,異地財產處置一直是執行工作的痛點與難題。近日,在“交叉執行”機制的助力下,如皋法院成功破解這一難題,2個月內執行到位87萬元,切實為小微企業紓困解難,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案件背景
被執行人劉女士系山東人,在如皋經營一家包裝公司,因經營不善,拖欠南通通州區某公司貨款高達86萬余元。由于劉女士行蹤不定,一直未有實質進展。為破解這一困局,經南通中院指定,該案件移送如皋法院執行。
“執行+網格”尋蹤跡
案件受理后,執行干警一方面深入調查劉女士名下財產狀況,另一方面將該案列入集中執行案件清單。在“執行+網格”機制的幫助下,久不露面的劉女士終于被執行干警“逮”了正著,傳喚到法院。得知被執行人被傳喚的消息,申請執行公司喜不自禁:“法官,你們這執行力度可以!”
圖片源自網絡,謹表感謝!
談話中,劉女士坦言,自己一直存有僥幸心理,認為執行法院離自己很遠,不一定能找得到自己。對此,執行干警從劉女士名下房產為突破口,著重分析利害關系。迫于執行壓力,劉女士不愿房產被拍賣,她與申請執行公司當場進行協商并訂立了還款計劃。
騰房公告倒逼還款
但誰知,她再度食言。“法官,這都推遲了好多天了,她現在都不接我電話了。”申請執行公司負責人打來了“求助”電話。鑒于此,執行干警果斷前往被執行人住所地張貼騰房公告。看到張貼在大門的一紙文書后,劉女士如夢初醒,急忙聯系執行干警:“法官,我錯了,千萬別拍賣我的房子。”一周后,劉女士如約將87萬元匯至法院賬戶,該案得以解決。
“法官,謝謝你們,幫了我們企業一個大忙!”拿到期盼已久的貨款,申請執行公司負責人打來了致謝電話。
圖為執行申請人辦理結案手續
傳統執行模式下,異地財產處置往往面臨“人難找、財產處置難”的困境,被執行人又往往懷有規避執行的僥幸心理,這些因素制約著案件難以向前推進。“此次案件中,我們依托‘執行+網格’機制,快速鎖定劉某行蹤,同時通過‘騰房公告+司法威懾’倒逼劉女士主動履行,避免了漫長的拍賣周期,大幅縮短執行時間,實現執行效能最大化。”執行干警介紹道。
來源 | 如皋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