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親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雖然外婆已經去世了多年,每年的母親節我總會懷念外婆,想著外婆一切,其中包括外婆為家人煲湯的養生之道,耳邊總響起她那句:“囡囡,湯要熬夠時辰,日子要像老火湯慢慢滾,急不得的。”
一、外婆的“節氣湯譜”:她把嶺南四季熬進湯里
外婆沒念過書,卻比誰都懂“跟著時令煲靚湯”。她家的廚房,活脫脫是一座“嶺南湯譜博物館”:
? 驚蟄雷聲剛響,她就挎著菜籃子去買木棉花,配赤小豆、豬骨煲祛濕湯,邊攪動湯渣邊叨叨念:“春濕重,木棉祛濕最對癥!”
? 夏至蟬鳴震耳,她凌晨四點就去菜園摘冬瓜,配薏米、老鴨煲消暑湯,并說到:“暑氣攻心,冬瓜老鴨湯賽過涼茶!”
? 霜降前夜,她把新會陳皮曬得噴香,配鯽魚、瘦肉煲健脾湯,封蓋時講:“陳皮下火,鯽魚醒胃,一鍋湯頂十副藥!”
? 冬至更隆重,糯米粉摻艾草汁包成翡翠湯圓,湯底還要放姜片驅寒,往我碗里舀三顆:“冬至大過年,吃了綠湯圓,來年不怕寒!”
印象最深的是她對“湯渣”的執念。九十年代鄰居家頓頓吃補品,她偏要吃煲完湯的湯渣,說:“湯渣是精華,豬骨吸了藥材味,吃了補骨;藥材吸了肉香,吃了補氣!”我嫌難吃,她就把湯渣剁碎包成云吞,撒上胡椒粉哄我:“一湯兩吃,不浪費是廣東人的本分!”
如今超市“即食湯包”價錢比黃金還貴,外婆當年早把“養生經”熬進老火湯,勝過各種補藥。外婆讓我明白:廣東人養生不靠補藥,靠跟著時令咬住土地的脈搏,把最尋常的食材煲出天地靈氣!
二、外婆的“食療偏方”:她把廚房變涼茶鋪,把飯桌變成老中醫堂
外婆沒學過醫,治小毛病卻比大夫還靈。她常說:“藥煲不如湯煲,能湯補的病,犯不著去醫院!”
? 我十歲那年喉嚨痛到說不出話,外婆就連煲三天“咸欖角燉瘦肉”,湯色金黃似琥珀,我喝完這個湯,喉嚨像被老陳皮煨過一樣舒服。
? 我爸經常痛風發作,外婆天天煲粉葛赤小豆鯪魚湯,還訓我爸:“腳痛是濕毒作怪,祛濕要像煲湯,細火慢煨才出味!”
? 鄰居阿嬸產后虛汗,外婆送去一碗“五指毛桃煲雞湯”,手把手教人:“五指毛桃是‘廣東人參’,配雞骨草、紅棗,砂鍋煨足兩小時,比吃十條人參都補!”
? 最絕是她治失眠的法子:晨起飲石斛麥冬茶,午睡后吃龍眼肉,睡前泡熱姜醋腳,說:“心火降了,肝氣順了,自然睡得像豬崽一樣香。”
最服她對“忌口”的講究。我高考前夜發燒,她死活不讓我吃海鮮,煲了碗“海底椰無花果燉豬肺”,說:“病中吃飯要像煲湯,藥材配不對路,湯味就不正!”后來翻《嶺南草藥志》,發現這鍋湯竟和古人改善風寒的方子一模一樣!
如今人動輒買冬蟲夏草,結果越補越燥。外婆讓我知道:廣東人食療不靠昂貴,靠認清體質——濕熱重喝五花茶,肺燥咳吃川貝燉雪梨,虛了煲花膠雞湯,實了喝冬瓜荷葉薏米湯,像老裁縫量體裁衣般精準!她家廚房,就是一座沒掛牌的“嶺南本草鋪”!
三、外婆的“飯桌規矩”:吃飯是修行,不是填肚子
外婆對吃飯的講究,小時候讓我覺得她“老古董”。她總念叨:“飯桌是人的道場,吃飯要有敬畏心。”
? 她煲湯只用紫砂煲,說:“不銹鋼煲湯不行,紫砂會呼吸,藥材味才能滲進肉里!”
? 炒菜必用豬油,說:“植物油太寡淡,豬油煸出的鑊氣,能勾出菜心的甜,但一天只能放一勺,多了膩心!”
? 切藥材要順紋路,說:“逆著切是糟蹋東西,藥材會疼到縮水!”
? 連剩飯都有尊嚴:剩飯炒成“黃金蛋炒飯”,粒粒分明;剩湯加粉葛重煲,說:“粉葛吸油,能化腐朽為神奇,賽過‘佛跳墻’!”
最逗是她對“飯桌禮儀”的執念:筷子不能敲碗(“像乞丐討飯!”),碗要端穩(“別讓飯粒掉成‘碎銀’!”),湯不能灑(“灑一滴,灶王爺記你一筆記!”)。我笑她“迷信”,直到有次讀到《廣州府志》里“食不言,飲不溢”,才恍然大悟:外婆的規矩,本質是教我們敬畏天地——敬畏稻穗彎腰的謙卑,敬畏灶火跳躍的靈性,敬畏自己作為“吃食者”的本分!
如今人邊刷手機邊扒飯,把“吃”當任務。外婆讓我明白:吃飯是修行,是人與土地的對話儀式。當吃飯變成機械動作,人就活成了被外賣填塞的“空皮囊”!她家的飯桌,就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嶺南禪堂”!
四、外婆的“養生之道”:她不養生,卻活成家人們的百歲樣板
外婆一輩子沒吃過保健品,活到九十歲無病無痛。她常說:“養生不是算計,是順其自然。”
? 她從不逼我多吃,說:“胃是土地廟,供品擺太滿,灶王爺都要嫌擠!”
? 她反對過度進補,說:“人參吃多流鼻血,花膠補過生痰濕,補得猛不如補得巧!”
? 她最養生的事竟是“聽戲”——每天下午去騎樓下聽粵劇,說:“粵劇是老祖宗的養生歌,聽多了筋骨都松快!”
? 最反常識是她逼我吃“苦”:夏天喝苦瓜黃豆湯,說:“現在不吃苦,老了吃病苦;小時候嘗過黃連,長大了才嚼得動蜜糖!”
她去養老院之前的一周,還在灶頭煨木棉祛濕湯,顫顫巍巍地跟我說:“囡囡,人一輩子像煲湯,火候到了,自然香入骨。”這句話,成了我后半生的“活命符”。
如今,許多現代人沉迷“養生玄學”,結果越養越虛。外婆讓我知道:廣東人真正的養生是“不養生”——不跟老天爺較勁,不跟自己過不去,在三餐四季里掌握到生命的韻律!她的廚房哲學,本質是“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
后來,外婆走了,我照著她的湯譜煲湯,卻總煲不出那個味兒。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她留給我的不是菜譜,是“活法”——對土地彎腰,對糧食細嚼,對日子細水長流!
今年清明,我煮了一鍋“五指毛桃雞湯”,老爸嘗了一口吐舌頭:“女兒,這啥怪味!”結果他背著我喝得一滴不剩。我笑了——傳承從來不是復制,而是把去世的外婆的魂兒揉進自己的煙火里。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